*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無論既往是否接受過輔助化療,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均能帶來顯著獲益。
在過去20年中,化療是肺癌術后輔助治療的主要方案。然而,輔助化療的獲益有限,尚無法滿足臨床需求。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在腫瘤完全切除術后,無論是否接受過輔助化療,其復發風險仍然很高。
隨著靶向治療進軍輔助,EGFR突變陽性NSCLC輔助治療取得重大突破,包括關于一代EGFR-TKI的ADJUVANT[1]、EVAN[2]、EVIDENCE[3]研究,以及關于三代EGFR-TKI奧希替尼的ADAURA研究[4]。
不過,ADAURA研究在設計上與一代EGFR-TKI研究有所不同。在一代EGFR-TKI研究中,患者在術后直接分至輔助靶向治療組和化療組,而ADAURA研究允許患者先接受輔助化療,再分入奧希替尼組或安慰劑組,并且納入了部分IB期患者。那么輔助化療對于奧希替尼輔助治療的療效有何影響?既往未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能從奧希替尼輔助治療中獲益嗎?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EGFR敏感突變陽性的術后NSCLC患者,奧希替尼輔助治療獲益顯著
ADAURA[4]是一項國際多中心III期雙盲隨機對照注冊臨床研究,評估在接受腫瘤完全切除術后EGFR敏感突變陽性的IB-IIIB期(T3N2,AJCC8)非鱗NSCLC者中,奧希替尼相比安慰劑輔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終點為研究者評估的II期-IIIB期(T3N2,AJCC8)患者的無病生存期(DFS);次要研究終點包括IB-IIIB期(T3N2,AJCC8)患者的DFS、2年/3年/4年/5年DFS率、安全性等。患者基線特征在兩組間均衡,奧希替尼和對照組隨機前分別有60%的患者接受術后輔助治療。基于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取得的壓倒性療效優勢,ADAURA研究提前2年揭盲。
研究結果顯示,ADAURA研究達到主要研究終點:II-IIIB期(T3N2,AJCC8)患者的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顯著降低83%(HR=0.17,99.06%CI:0.11-0.26,P<0.001);奧希替尼組和對照組的中位DFS分別為未達到(95%CI:38.8-NC)和19.6個月(95% CI:16.6-24.5)。
此外,ADAURA研究也達到關鍵次要研究終點:IB-IIIB期(T3N2,AJCC8)患者的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顯著降低80%(HR=0.20,99.12%CI:0.14-0.30,P<0.001);奧希替尼組和對照組的中位DFS分別為未達到和27.5個月(95%CI:22.0-35.0)。
無論既往是否接受過輔助化療,均能從奧希替尼輔助治療中顯著獲益
ADAURA研究[5]中,有60%(410/682例)的患者接受了輔助化療,中位治療周期為4個周期,各治療組間一致;其中,IB期、II期和IIIB期(T3N2,AJCC8)患者中分別有26%、71%和80%接受輔助化療。大部分患者(409/410)接受了含鉑輔助化療(順鉑275/卡鉑139),76%為II/IIIB期(T3N2,AJCC8)患者,26%為IB期患者。
亞組分析提示,無論既往是否接受過輔助化療,使用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均可顯著降低患者的復發或死亡風險,并且在各分期中均有一致獲益。
就總人群而言,在既往接受過輔助化療的患者中,使用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達84%(HR=0.16,95%CI:0.10-0.26),而在既往未接受過輔助化療的患者中,使用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達77%(HR=0.23,95%CI:0.13-0.40)。
無論既往是否接受輔助化療,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均有獲益(總人群)
對于IB期患者,在既往未接受輔助化療的患者中,奧希替尼輔助治療顯著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達62%(HR=0.38,95%CI:0.15-0.88);對于既往接受過輔助化療的IB期患者,由于事件數小于20例,目前DFS HR尚無法計算。
對于既往未接受輔助化療的IB期患者,奧希替尼輔助治療有顯著獲益
對于II期患者,在既往接受過和未接受過輔助化療的患者中,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可分別顯著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達85%(HR=0.15,95%CI:0.06-0.32)和80%(HR=0.20,95%CI:0.07-0.52)。
無論既往是否接受輔助化療,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均有獲益(II期)
同樣,對于IIIB期(T3N2,AJCC8)患者,在既往接受過和未接受過輔助化療的患者中,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可分別顯著降低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87%(HR=0.13,95%CI:0.06-0.23)和90%(HR=0.10,95%CI:0.02-0.29)。
無論既往是否接受輔助化療,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均有獲益[IIIB期(T3N2,AJCC8)]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無論既往是否接受輔助化療或分期如何,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均能顯著獲益。
此外,ADAURA研究還發現,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可以降低遠處轉移(含腦轉移)的風險。NSCLC術后復發患者中遠處轉移(含腦轉移)約占68%[6],但輔助化療不能降低患者發生遠處轉移和腦轉移的風險[7]。ADAURA研究中,奧希替尼組遠處轉移患者占已發復發患者的38%,而對照組遠處轉移患者占已發復發患者的61%;并且,奧希替尼組發生中樞神經系統(CNS)復發或死亡的風險顯著降低,奧希替尼組和對照組的CNS DFS分別為未達到和48.2個月(HR=0.18,95%CI:0.10-0.33,P<0.001)[8]。
奧希替尼輔助治療的安全性未受既往輔助化療影響,與既往研究相似
ADAURA研究顯示,奧希替尼輔助治療的安全性未受到輔助化療的影響,與既往研究相似,大部分不良事件為輕到中度。接受奧希替尼輔助治療患者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RQoL)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沒有臨床意義[9];在兩個治療組中,≥3級不良事件比例均較低(奧希替尼組20.2% vs 對照組13.4%)[4]。
ADAURA研究的成功無疑對早中期NSCLC患者意義重大。對于EGFR敏感突變陽性的術后IB-IIIB期(T3N2,AJCC8)NSCLC患者,無論既往是否接受過輔助化療,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均能帶來顯著獲益,且安全性良好。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已獲得2021版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NSCLC指南[10]推薦用于EGFR敏感突變陽性的IB-IIIB期(T3N2,AJCC8)NSCLC患者(既往使用或不適合接受含鉑輔助化療),其用于早中期EGFR突變陽性NSCLC患者術后輔助治療的適應證也于2021年4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勢必將為早中期肺癌患者帶來更多的生存希望。
擅長胸外科疑難危重病例治療,包括復雜的氣管隆突手術,局部晚期肺癌食管癌的根治性手術,食管癌放療后的挽救性手術,肺及食管術后瘺的二次手術治療。
每年獨立完成胸腔鏡手術量約600余臺,建立了完善的病人隨訪系統,保留患者的完整資料并提供術后長期健康指導。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3篇,其中SCI論文6篇,參編胸外科專著兩部。
[1]Zhong WZ, Wang Q, Mao WM, et al. Gefitinib versus vinorelbine plus cisplatin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stage II-IIIA (N1-N2) EGFR-mutant NSCLC (ADJUVANT/CTONG1104):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 2018 Jan;19(1):139-148.
[2]Yue D, Xu S, Wang Q, et al. Erlotinib versus vinorelbine plus cisplatin asadjuvant therap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tage IIIA EGFR mutation-positive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VAN):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2 trial.Lancet Respir Med. 2018 Nov;6(11):863-873.
[3]Zhou C, et al. Ico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adjuvant treatment for stage II–IIIA EGFR-mutant NSCLC (EVIDENCE): a randomized, open-label, phase 3 study. WCLC2020.
[4]Yi-Long Wu, Masahiro Tsuboi, Jie He, et al. Osimertinib in Resected EGFR-Mut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20;383:1711-23.
[5]Yi-Long Wu, et al,. 2020 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Singapore, OA06
[6]Chouaid C, Danson S, Andreas S, et al,. Lung Cancer. 2018;124:310-316.
[7]Rotolo F. et al. Adjuvant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ew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 on failure type via a multistate approach. Ann Oncol. 2014;25(11):2162-2166.
[8]Masahiro Tsuboi, et al, ESMO 2020. LBA1.
[9]Margarita Majem et al,. WCLC 2020 OA06.
[10]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2021, 2/2/21.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