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太飽,竟然吃出了肝癌?
據福建晚報報道,吳先生(化名)因為飲食的原因,患上了肝癌。
吳先生34歲,沒有不良愛好,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肝炎,生活也沒有壓力,自覺身體良好。平時吃飯胃口還特別好,每餐總是要吃很多。按說這樣一個看上去生活健康的人,不應該患上癌癥。
可是在體檢的時候,醫生發現他的肝臟有一個占位,甲胎蛋白也顯示異常,最后吳先生確診了肝癌,還好是在早期階段。
為什么吳先生會得肝癌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福州中醫院腫瘤科的朱子奇醫生介紹,可能和吳先生喜歡飽食的習慣有關。因為長年累月的飽食,吳先生體內代謝負擔重,脂質含量增多,導致了氧化應激一系列反應,自由基等物質也增多了,從而埋下了癌細胞生長的禍根。
癌癥和飲食息息相關,不少癌癥都是吃惹的禍。
一、癌從口入,3種吃飯惡習盡早改掉
1、吃得太飽
中國首席健康教育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教授洪昭光表示,人的胃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消化食物,另一個是儲備食物,一頓吃飽了,就是餓上三天也沒問題。打個比方,假如人的胃可以容納一斤的食物,那么只需吃半斤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了,多了就會讓胃超負荷。
如果長期吃下過多的食物,那么不僅僅是胃會受到傷害,身體的其它部位也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急性胰腺炎、骨質疏松、疲勞、神經衰弱、老年癡呆以及癌癥。
為什么吃太飽還會引發可怕的癌癥?因為吃太飽有可能會導致抑制細胞癌化因子的活動能力降低,更容易發生癌變。
2、吃飯過快
養生之道主張吃飯要細嚼慢咽,因為吃飯過快不僅容易發生嗆咳事件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會誘發疾病。山東省中醫院腫瘤二科劉妍妍表示,吃飯過快除了容易使人肥胖和誘發糖尿病,還會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因為咀嚼不細的食物容易損傷消化道黏膜,刺激細胞發生癌變。
3、吃得太燙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艷濤指出,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和胃黏膜,久而久之就會使這些部位的細胞癌變的風險大增。因此“趁熱吃”并不是一個好的飲食習慣。
可見,吃得太飽、吃飯過快、吃得太燙都會使罹患癌癥的風險增加。因此,我們一定要改變這些壞習慣,如果在吃飯的時候出現某些不適,就要警惕癌癥的發生了。
二、吃飯出現三種癥狀,警惕癌癥
1、食欲不振
有一種食欲不振叫做“癌性厭食”,癌性厭食的出現,可能和三個因素有關:
一是腫瘤細胞代謝活躍,產生的某些代謝產物會造成食欲調節信號失衡,使患者的味覺改變、食欲降低;
二是腫瘤細胞的增殖會大大消耗機體的營養和能量,使得患者出現食欲不振的情況;
三是肺癌會合并一些副瘤綜合征,使人出現抗利尿激素綜合征的表現,如水潴留、稀釋性低鈉血癥、食欲不振等。
2、嘔吐、上腹部不適
正常飲食后嘔吐、上腹部疼痛是進展性胃癌的典型表現,如果還伴有體重突然下降、食欲下降、大便變黑和嘔血的癥狀,那就要趕緊去醫院做胃鏡檢查了,這可能就是進展性胃癌對身體發出的信號。
3、吞咽困難
食管癌的典型表現是吞咽時食物通過困難、下咽時胸骨疼痛,出現這些癥狀時要提高警惕,盡早去醫院進行檢查,不要自行將這些癥狀歸為慢性咽炎來處理,慢性咽炎一般不會有下咽時胸骨疼痛的情況。
當然了,造成以上癥狀,原因不僅僅只是癌癥,而且癌癥的癥狀不是單一的,還會伴隨多種情況,一定要仔細留意,重視檢查。
三、如何吃飯才健康?
1、控制進食順序,別吃太飽
吃飯的順序能夠影響到進食量,因為不同食物的飽腹感是不一樣的,建議大家可以遵循這樣的進食順序:喝湯—吃蔬菜—吃肉類—吃主食。這樣的進食順序可以在讓你吃飽的同時,減少多余熱量的攝入。當然,除了控制進食順序,進食量也需要控制,吃到七分飽就可以了。
2、兩餐間隔注意時間,饑餓可適當加餐
一般每天吃三餐就可以了,盡量每餐都按時吃,并且兩餐之間間隔4-6小時,這樣可以讓胃部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上一餐,也不會餓過頭,以至于影響食欲。當然,如果中途覺得餓了,也可以吃點酸奶、水果、堅果之類的墊墊肚子。
3、吃飯時細嚼慢咽
食物的顆粒太大會增加腸胃負擔,不利于消化,而且還有可能損傷消化道黏膜,因此吃飯要細嚼慢咽。
4、吃得過飽要促進消化
如果不小心吃太飽了,那么建議做一些促進消化的動作,比如以肚臍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按摩肚子。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一件大事,因此我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待吃飯這件事,要養成良好的吃飯時習慣,按時吃飯,細嚼慢咽,也不要吃得太飽、太快、太燙,否則可能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參考資料:
[1]《不騙你!老吃太飽“撐”出10種病》生命時報.2014.12.21
[2]《吃不對會得癌?一日三餐如何遠離吃出來的癌癥》健康中國.2021.03.04
[3]《研究證實:吃得少一點,更長壽!”七分飽”到底是多飽?科學的解釋來了…》科普中國.2021.06.11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