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們科做了三臺口腔癌手術
最年輕的才23歲,最大的也剛剛40歲!”
河南省腫瘤醫院甲狀腺頭頸外科
副主任張松濤說。
“以往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人
這么年輕的口腔癌患者
還這么集中出現
讓我們都很詫異
詳細詢問三人的生活習慣、家族病史等
發現他們都有1個共同的習慣。”
01
案例:都是癌 癥狀卻不同
40歲的小濤、38歲的阿偉、23歲的小瑞,三人來自河南不同的地市,其中兩人分別在東莞、蘇州打工,還有一人在家務工。
一個月前,小濤無意間發現嘴里有一個凸起,舌頭舔起來硬硬的,因為沒有明顯疼痛,一直沒有就醫。腫物從黃豆大小,迅速長成花生米樣大小,并伴隨著張嘴不自如。在東莞的醫院就診后高度懷疑頰部惡性腫瘤。
而小瑞也是在3個月前發現右側舌頭上有個腫物,大概有拇指肚大小,不疼不癢,之后就近在診所里進行消炎治療,但腫物生長明顯,在蘇州大醫院檢查后確診為舌鱗癌。
與他們相比,阿偉的癥狀就明顯多了。3個月前,他就出現了舌根疼痛,但自己照鏡子沒發現什么特殊,以為是“上火”完全沒當回事兒。直到半個月前出現舌根局部潰爛,在當地醫院就診后被診斷為舌鱗癌。
甲狀腺頭頸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秦建武介紹,口腔癌是指發生在頰黏膜、上下牙齦、舌頭、口底以及腭部的惡性腫瘤。
按發病部位,狹義上可分為舌癌、牙齦癌、頰黏膜癌、口底癌、硬腭黏膜癌,廣義的口腔癌還包括口咽癌、唇癌。
“由于腫瘤發生的部位、病程早晚的不同,臨床表現及癥狀也不相同。”秦建武說,早期癥狀主要是口腔黏膜的糜爛、不愈合的潰瘍,這種情況下有可能會出現疼痛;隨著病程的進展,糜爛或者潰瘍面積會逐漸增大,還可能會出現出血、疼痛、舌體活動障礙、張口受限。
02
病因:他們都愛吃檳榔!
詢問生活習慣及家族病史后,張松濤發現,三個人除了都有吸煙、喝酒、熬夜等常見不良生活習慣之外,他們還都愛吃檳榔,甚至是長期食用。
小濤和小瑞是在南下打工時和工友一起養成了嚼檳榔的習慣,阿偉雖然在本地務工,但咀嚼檳榔達十余年。
“原本河南人是沒有嚼檳榔的習慣,但近年來,這股風氣愈來愈濃,以前見面讓煙,現在改讓檳榔,煙攤兒、超市都有檳榔小專柜。”張松濤說。
其實,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同級別致癌物,還包括砒霜酒精,黃曲霉毒素等各位熟悉的物質。
單殺!
檳榔中含有大量檳榔堿,檳榔堿的刺激會灼傷口腔黏膜,這又是一種化學傷害。
長期食用后,不少人欲罷不能,甚至上癮,這就讓危害增強數倍。
長期嚼食檳榔,口腔黏膜在反復的物理、化學的雙重傷害下,經歷著創傷、修復、再創傷、再修復的長期過程,最終導致粘膜下的纖維化。
纖維化的表現,主要是口干、灼痛、張口受限、吞咽困難等,造成口腔不可逆轉的損害,最終演變為口腔癌,并且是大面積、多位點的口腔黏膜的癌變。
早在25年前,廈門市政府就已經頒布了規定,明確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本市轄區內生產、銷售和食用檳榔(作為藥品除外)。廣州等地也正在醞釀通過立法管控檳榔廣告發布。
張松濤說,在醫生圈里流行一個段子:
檳榔加煙、法力無邊
檳榔加酒、永垂不朽
國內不少專家也呼吁,應像控煙一樣控制嚼食檳榔,采取宣傳、教育、管理等措施,提高民眾對嚼食檳榔危害的認識,減少對國民健康的危害;檳榔制品包裝應當印制帶有說明使用具體危害的警示;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檳榔。
03
治療:手術切除是首選
“通俗講就是,我們切除腫瘤、清掃淋巴結后,分別從患者的雙下巴和大腿上取帶血管的組織,修補在殘缺的舌頭和口腔里,運用顯微鏡將血管吻合,保證皮瓣成活,重新恢復了口腔黏膜的完整。”張松濤說,修復后,患者可以恢復語言、咀嚼和吞咽功能。
對于中晚期的口腔癌,多以手術為主,輔助放化療;
04
預防:做到4點遠離口腔癌
甲狀腺頭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黑虎建議,在生活中應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口腔衛生,在平時的生活中,要注意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飯后及時漱口,可以防止食物殘渣加重感染。
2、戒除吸煙、嗜酒等不良習慣,加強體質鍛煉,改善營養,多吃富含維生素和新鮮水果,少食刺激性食物,尤其是檳榔。
3、注意牙齒健康,謹慎選擇假牙。定期檢查口腔的情況,對于預防口腔癌也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如果牙齒邊緣過于銳利,或者佩戴不合適的假牙,經常造成口腔黏膜損傷,應及時找牙醫處理。
4、口腔黏膜出現這些情況要警惕。①白斑、紅斑、扁平苔癬、粘膜下纖維化等,這些都是口腔癌的癌前病變的早期表現。②如果發現有長期不愈合的潰瘍,或者是異常的口腔內出血,張嘴受限等等,也要及時就診。
專家簡介
秦建武
甲狀腺頭頸外科主任
張松濤
甲狀腺頭頸外科副主任
黑虎
甲狀腺頭頸外科副主任
-END-
責編:龐紅衛
編輯:王曉凡
撰文:王曉凡 李素芳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