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陽性定義了一類特殊類型的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目前,這部分患者的靶向治療包括一代藥物克唑替尼、二代藥物阿來替尼、塞瑞替尼、Brigatinib及三代藥物Lorlatinib等。恩沙替尼是一款二代ALK-TKI類藥物,在I期研究中展示了良好的療效。近期,該藥與克唑替尼頭對頭比較的III期臨床研究發表于JAMA Oncology雜志。
研究背景:
約3-10%的晚期NSCLC患者攜帶ALK基因融合突變,2011年,克唑替尼被批準一線治療ALK基因融合突變NSCLC,并成為這部分患者的標準治療選擇之一。二代藥物包括阿來替尼、塞瑞替尼、Brigatinib及三代藥物Lorlatinib等,相較于克唑替尼展示了更好的療效及入顱腦效果,成為新的標準治療選擇。
恩沙替尼是一款二代小分子ALK-TKI,基于I/II期臨床研究,恩沙替尼后續推薦給藥劑量為225mg,口服,每日一次,該藥具有良好的系統活性及入顱腦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索二代藥物恩沙替尼相較于一代藥物克唑替尼治療攜帶ALK融合的晚期NSCLC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
這是一項全球、開放標簽、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共在21個國家的120個研究中心進行。研究納入年齡大于等于18周歲、組織病理學或細胞病理學確認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患者,且攜帶ALK基因融合。研究初始進行時,檢測結果在當地實驗室進行,方案修訂后,檢測結果需要在中心實驗室進行確認。無癥狀腦轉移患者允許入組。
患者入組前4周不能接受化療,前14天不能接受放療且患者既往不能接受ALK-TKI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隨機接受克唑替尼250mg,口服,每日兩次或恩沙替尼225mg,口服,每日一次的治療。治療持續進行,直至疾病進展、出現不可耐受毒性反應或患者撤銷知情同意。
研究基于PS評分(0/1 vs. 2分)、是否有中樞神經系統轉移、地理區域(亞裔vs非亞裔)進行分層。本研究不許進行交叉。主要研究終點為意向治療(ITT)人群的無進展生存期(PFS),關鍵次要終點包括總生存期(OS)、顱內響應率以及顱內進展時間。
研究結果:
從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共計396例患者接受篩查,290例患者接受隨機化。ITT人群中,恩沙替尼和克唑替尼分別有143例和147例患者,兩組基線特點均衡可比。
恩沙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分別有32.9%和38.8%的患者在基線時存在腦轉移,并分別有4.9%和4.8%的患者針對腦轉移接受過放療。至2020年7月1日,恩沙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分別有44.8%和17.0%的患者仍然接受治療,兩組中位隨訪時間分別為23.8個月和20.2個月。
入組流程
療效:在ITT人群中,至2020年1月,共計139例PFS事件出現,占預期事件的73.2%,兩組中位PFS分別為25.8個月和12.7個月,HR=0.51,P<0.001,客觀緩解率(ORR)分別為74%和67%。
修訂ITT(mITT)人群分析是指基于在中心實驗室檢測的患者中進行,其基線特點與ITT人群相似,且兩組患者均衡可比。mITT人群中,共出現119例 PFS事件,占預期事件數的62.6%,恩沙替尼組和克唑替尼組的中位PFS分別為未達到和12.7個月,HR=0.45,P<0.001,24個月PFS率分別為54.2%和36.4%。
ITT人群中的PFS
亞組分析中,不同臨床病理特點的患者均可在恩沙替尼的治療中獲益。兩組分別有10例和19例患者接受恩沙替尼及克唑替尼治療且基線腦轉移病灶可評估,顱腦病灶最佳緩解率分別為63.6%和21.1%。
亞組分析數據
安全性:恩沙替尼組最常見的不良反應(AE)為皮疹(67.8%)和肝功能損傷(37.8%),3級及以上皮疹發生率為11.2%,與克唑替尼治療相關的AE包括肝功能損傷、惡心、水腫。兩組治療相關的嚴重AE發生率分別為7.7%和6.1%,治療相關AE分別導致兩組23.8%和19.9%的患者治療劑量降低,兩組分別有9.1%和6.8%的患者永久性終止治療。
安全性數據
研究結果:
在這項隨時對照研究中,恩沙替尼相較于克唑替尼展現出了更好的系統及顱內疾病控制能力。恩沙替尼應當成為晚期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新的標準一線治療。
參考文獻:
DOI:10.1001/jamaoncol.2021.3523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