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平時不小心劃破了手都會馬上流血,怎么醫生手術切開一個大口子,血都不流一滴?”
后臺收到了一位粉絲的私信,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醫生做手術的樣子,拿著手術刀在病人的身上拉出一個口子,但是卻沒有鮮血流出,這是真實存在的嗎?難道醫生會魔法?
一、為什么手術時醫生切開傷口不會流血?
當手術刀切割開皮膚的剎那,創面便開始出血。但手術的出血量與手術類型、創面大小、手術時間息息相關。若是進行大型手術,如腹部、骨科腫瘤、心臟、開顱等手術,患者失血量可達到上千毫升,大大超過正常人的血容量,就會出現大面積出血。
大出血往往伴隨著一些列危險患者生命的表現,所以為了減少術中出血,醫生往往會有多種措施:
1、特殊的手術刀
醫院的手術刀一般都是特制的,比如高頻電刀,它就具有凝固組織的作用,所以用高頻電刀進行切開和剝離的時候,很少會造成出血,另外還具有止血的功能,發生出血之后,可以直接用高頻電刀電凝止血。
2、麻醉
麻醉技術也是手術失血中的一項重要措施。一般通過椎管內麻醉,可對交感神經纖維進行阻滯,降低動脈低血壓和周圍靜脈壓,動脈的流量也相應減少,并且可能更明顯地減少了手術部位的靜脈滲出。
3、豐富的止血措施
手術臺上出血的種類可細分成幾十種,針對不同的出血類型,運用的止血措施也不盡相同。目前主流的止血法有:壓迫止血法、鉗夾止血法、結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等,這些措施都可以在發生險情時,快速止血。
4、操作
達到“零出血”的至高境界,還有一部分的功勞還歸于醫生修煉多年的“苦功”。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胃腸腹壁與疝外科蔣斌醫生就是一位追求“零出血”的“瘋子”。3年來,他主刀400臺疝氣手術幾乎沒有出血。
他表示:穩、準、快是手術操作的三字口訣。動作要穩,手術層面要準確,手術要熟練,要扎實基本功。做到這幾點,自然熟能生巧,達到“零出血”境界。
二、無論做什么手術,一定要先和醫生搞清這幾個問題
在后臺小艾收到不少粉絲留言,大多是即將要準備手術了,只知道聽醫生說一些注意事項,但自己卻不知道怎么溝通一些疑慮。那么在手術前,如何達成有效的雙向溝通,我們聽聽專家怎么說。
1、一定要做手術嗎?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楊序程醫生表示,很多患者都會糾結自己是否真的一定要手術。一般而言,手術都是醫生治療的最后選擇。很多患者很可能之前嘗試過其他方式沒有見效,最后才選擇手術建議。
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復之后,患者主要考慮:術后是否有人幫忙照顧?恢復期多久?是否需要長期暫停工作?
2、手術是怎樣的方式?
如今多數疾病都有多種手術方式提供,彼此之間也存在優劣之處。因此手術前,應咨詢醫生:是開放性手術,微創手術,還是內鏡下手術?
3、手術可以取得什么樣的治療效果,副作用有多大?
任何手術,都存在利弊,可能會對康復有利,但同時也會對組織身體有損傷。因此手術前,應詢問醫生具體的風險收益情況,如手術后,我可能獲得哪些益處?分別持續多久?手術中,我可能會經歷哪些損傷?會有什么影響?術后最常見的風險是什么?一般持續多久?
4、手術使用什么樣的麻醉方式?
手術的風險,很多都與麻醉息息相關。這個時候患者可以咨詢一些麻醉風險相關問題,可以了解下有沒有其他麻醉方式供選擇,以及它們彼此的優缺點。
5、術后恢復需要多久?
手術畢竟是一種造成創傷的操作,所以一定要重點關注術后恢復,有利于減輕自己的損害,早日回歸健康生活。手術前一定要弄清楚手術后的恢復過程中會發生什么。具體包括:
術后預計會出現多久的疼痛?應如何治療或處理這些疼痛?
術后需要住院多久?康復和復查大概如何進行?
術后是否還能從事從前工作?如果不能,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
三、術后恢復營養很關鍵,記住這幾點
手術可謂一種創傷性治療,即使是微創手術,也可能存在對機體造成傷害的風險。不同的創傷可引起營養物質消耗量也有所差異,因此術后恢復營養要有所區分。
1、普通手術
創傷小的手術一般引起全身反應及并發癥的可能性小,大補反而容易造成營養過剩,不利于傷口恢復,所以正常飲食已經可以滿足。
2、癌癥手術
腫瘤術后,補充蛋白質是關鍵。抗腫瘤過程就是消耗大量能量和蛋白質的過程,因此吃夠蛋白質非常重要,可以通過乳清蛋白粉,或少食多餐補充。同時注意蔬菜、水果的搭配,滿足各種營養所需。
手術是非常常見的治療手段,雖然普遍,但處處都有“學問”。當存在手術疑惑時,千萬不要有心理障礙,大膽的咨詢醫生,聽從他們的意見,也更有利于術后的康復和降低過程中風險的發生。
參考資料;
[1]《消化內鏡專家帶你了解內鏡粘膜下剝離術》.健康界.2019-10-30
[2]《“零出血強迫癥”醫生3年手術不見血 下班后繡十字繡磨練耐心和專注力》.人民網湖北頻道.2019-03-22
[3]《【骨小雅課堂】做手術前,這4個問題一定要跟醫生問清楚》.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2019-09-03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