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徐曉武教授一文答疑!
王先生最近發現岳母食欲比之前減退了很多,「胃痛」「腹脹」是她越來越經常提及的詞,在當地醫院以胃病治療一段時間后一直沒有好轉的跡象。
「會不會是癌癥?」這樣的念頭在王先生腦海里一閃而過。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各項檢查結果驗證了這個念頭,腫瘤標志物CA19-9超標、胰腺占位這些陌生的詞語印在眼前的檢查報告上——是癌,而且是極其兇險的胰腺癌。
幸運的是,岳母雖然確診胰腺癌,但尚處于早期階段,可以通過手術完整地切除腫瘤。岳母康復后出院在家修養,回想起當初在醫院的日與夜,王先生對岳母的病情和治療仍存在許多疑問。每年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胰腺癌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醫學界腫瘤頻道誠邀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徐曉武教授與王先生面對面暢談胰腺癌患者與家屬最關心的問題。
「胃痛」「腹脹」不可忽視,
增強CT是「必殺器」
眾所周知,胰腺癌早期多無明顯癥狀——胰腺組織中的痛覺感受器分布不多,因此腫瘤早期局限在胰腺組織內時,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就像王先生的岳母一樣會覺得腹部有隱隱的不適感,但不足以提高警覺,這樣的臨床特征仿佛給胰腺癌的早診蒙上了一層「薄紗」。
而揭開這層「薄紗」的方法是腹部增強CT「搭配」腫瘤標志物CA19-9檢查,而不是體檢中被大眾熟知的腹部B超。
徐曉武教授指出:「40歲以上的人群一定要重視體檢,每年查一下常見腫瘤標志物,比如CA19-9,癌胚抗原(CEA)等以及腹部的增強CT,這里要注意的是,腹部B超絕對無法代替CT檢查。」
除此之外,家中直系親屬曾患胰腺癌、患有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血糖水平一直穩定突然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胰腺癌的發生,這部分人群都要規律、早期地做針對性地檢查。
微創還是開腹,
胰腺癌手術方式怎么選?
王先生在平常和病友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每個胰腺癌患者的治療方式不盡相同——有的患者是發現后直接進行了手術切除,而有一些患者則是先做了幾個療程的化療,再進行手術切除。
究其背后的原因,徐曉武教授解釋道:「具體的臨床決策實際上是取決于患者的病情。如果是沒有出現遠處轉移、病灶僅是局部符合完整切除條件的早期胰腺癌則會選擇直接手術切除,術后再做輔助化療。」
但臨床上的實際情況復雜得多。如果患者已經出現遠處轉移或者有腫瘤標志物水平高等高危因素,為降低患者日后的復發風險并創造完整切除的條件,臨床醫生就會選擇先控制全身癥狀再處理局部病灶即先做新輔助化療,再進行手術切除。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手術切除目前也有不同方式。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傳統的開腹手術、創傷更小的腹腔鏡手術以及更加精細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
徐曉武教授介紹道:「不同的手術方式就好比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前往同一個目的地,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腹腔鏡手術能夠更好地當放大手術視野,減少創傷和出血,但循證醫學證據證明不同的手術方式腫瘤治療效果并無差異。因此,在臨床具體決策時可根據患者意愿、醫生擅長的術式等考慮點進行選擇。」
胰腺癌手術切除脾臟,
是「錯切」還是治療需求?
王先生看到岳母的術后病理標本的時候發現——切除胰腺的腫塊時同時切除了脾臟,于是新的疑問來了:為何胰腺癌手術要切除脾臟?切除脾臟后會不會有什么后遺癥呢?
「首先不同手術的治療目標是不一樣的,對于基本不存在復發可能性的良性疾病,臨床醫生會盡可能地選擇縮小切除的范圍,做到精準切除。但胰腺癌作為高度惡性的疾病,腫瘤的根治性一定是在功能保留之前的。
胰腺腫瘤的切除要擴大范圍即包括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因此當胰腺后方走行的脾臟血管被切除后,脾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對于成年人來講,脾臟切除后的影響并不大。脾臟切除后的常見并發癥是血小板升高,臨床醫生會給予阿司匹林來對癥治療,同時機體會逐漸適應脾臟切除后的身體狀態,因此,很多患者并不需要終生服藥。」徐曉武教授談道。
胰腺癌術后的四大注意要點,
你必須知道!
王先生的岳母手術非常成功,但這僅僅是王先生一家在對抗胰腺癌的路上邁出的成功的第一步。術后的恢復、飲食、輔助治療、復查隨訪等都是一道道等待闖關的關卡,徐曉武教授整理了一下四大胰腺癌患者最關心的術后注意點:
■ 引流管是術后的「安全保障」
對于胰腺癌,特別是胰頭部的腫瘤,標準的手術方式為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需要切除胰頭、部分胃、膽囊、膽管、十二直腸以及部分小腸。這些器官切除后,需要進行諸如胰腸吻合,膽腸吻合,以及胃腸吻合等復雜的消化道重建。
因此,在手術結束時,臨床醫生會常規在各個吻合口以及手術區域,放置幾根腹腔引流管,一方面是為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同時化驗引流液淀粉酶等,判斷有無術后出血及胰瘺等;另一方面,萬一出現胰瘺,腹腔引流管也是一個安全措施,只要通暢引流,一般問題不大。正常人的腹水是淡黃色漿液性的,等到腹腔引流液量變少,顏色為淡紅色或者淡黃色,復查CT提示腹腔無明顯積液,就可以拔除引流管。
■ 胰腺癌術后應該低脂高蛋白飲食
胰體尾切除術相對簡單,不涉及胃腸道重建,術后飲食可以恢復的快一些。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需要進行復雜的消化道重建,術后恢復飲食要謹慎。
當胃腸道功能慢慢恢復,排氣通暢,患者便可以從流質飲食逐漸恢復到半流質飲食。術后1個月應當嚴格限制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一般從術后1個月開始,患者可以慢慢加一些優質蛋白,比如雞蛋清,牛奶,瘦肉,魚蝦等。等到術后2個月左右,基本恢復到正常飲食。
■ 輔助化療必不可少
外科手術只是胰腺癌全程管理、一體化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讓患者取得更多的生存獲益,術后輔助化療是必不可少的。研究也表明,術后接受規律的輔助化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無復發生存時間和總體生存時間。而沒有接受術后化療的患者,術后平均復發時間只有短短的6個月。
對于選擇使用中藥調理的患者,徐曉武教授建議廣大胰腺癌患者去正規的中醫院就診,千萬不要盲信偏方,可能不僅沒有作用,甚至會導致嚴重的肝功能損害。
■ 規律隨訪、盡早治療
胰腺癌惡性程度極高,即使接受胰腺癌根治手術,術后兩年內復發的比例也高達60%。導致復發率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胰腺腫瘤細胞,可能已經脫落進入血液循環,到達身體某個「隱秘的角落蠢蠢欲動」。
因此,一定要規律定期復查,每3個月復查一次腫瘤標志物,特別是CA19-9和CEA,每6個月復查一次腹部薄層增強CT或MRI進行動態監測。隨著時間的延長,腫瘤復發的概率會越來越低,5年可以作為一個衡量標準,如果5年之后沒有復發轉移,即可認為疾病的復發風險極低了。
每年十一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胰腺癌日」,徐曉武教授也在此呼吁:高危人群規律體檢,疑似病例尋求專業幫助,確診患者配合醫生治療,胰腺癌其實也不可怕!
-
主任醫師/教授/博導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副主任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微創手術中心主任
-
中國醫師協會微創外科委員會青年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兼秘書
-
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微創診治學組委員
-
上海市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分會委員會青年委員
-
上海市醫學會普外科專科分會微創學組委員
-
上海市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多區域診療協作青年學組副組長
-
上海市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 End –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