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但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卻越來越高。
2020年,中國已經成為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結直腸癌發病率最高,病例數最多的國家,因胃腸腫瘤死亡的人數占中國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
然而,大量研究證據表明生活方式對罹患胃腸腫瘤的風險影響十分顯著。截止2011年,中國56.5%的結直腸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歸因于多種不良的生活方式危險因素。
近日,哈佛大學You Wu等學者在美國胃腸病學協會(AGA)官方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了一項探究中國胃腸腫瘤發病率與生活方式中一些風險因素變化關聯的研究。
該研究綜合了1991年至2011年的前瞻性多層次研究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CHNS),共納入了27000多名個體數據,描述了中國GI癌與飲食和生活方式因素的時間趨勢,并預測了至2031年生活方式的變化和胃腸腫瘤發病情況。
研究結果認為,從1991年到2021年,生活方式中潛在的風險因素對中國居民胃腸腫瘤的影響一直在增加,且未來該趨勢將繼續增加。
2011年,中國共確診130萬例胃腸腫瘤。研究預測,如果不加以干預,2031年中國胃腸腫瘤還將新增120萬例。
而如果每個人都能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到2031年,中國胃腸腫瘤的發生率將降低一半。
表1 按生活方式風險因素劃分的可歸因胃腸腫瘤病例的歷史和預測趨勢(1991年至2031年)
![]()
注:紅色表示增加(正數),藍色表示減少(負數)。深色表示幅度較大。
究竟哪些生活方式會有影響呢?下面,小編就來一一解讀!
吃紅肉、水果攝入低、吸煙、飲酒、肥胖——我國胃腸腫瘤高發5大原因
吸煙、水果攝入量低、紅肉攝入量高、肥胖和飲酒被確定為導致中國胃腸腫瘤的主要原因。其中,吸煙是最大的個人危險因素,占胃腸腫瘤總數的13.2%。
針對不同部位,與其相關的生活方式最大風險因素也不同。
研究人員估計,約5萬例大腸癌與紅肉攝入相關(PAF為19.0%),高BMI導致的肝癌病例估計占5萬例(PAF為16.6%),吸煙是食管癌的主要危險因素(PAF為16.5%),高鈉攝入與約6萬例胃癌相關(PAF為16.6%)。
![]()
圖1 2011年中國生活方式風險因素導致的胃腸腫瘤病例數
該研究預測,中國人口的BMI、紅肉和加工肉的攝入量將繼續增長,并且在年輕人群的生活方式變化中更加突出,未來中國的胃腸腫瘤負擔在20年內將持續加劇。雖然隨著近年來健康綠色生活意識的流行,吸煙、鈉攝入量、蔬菜和水果攝入量有所改善,但仍遠未達到最佳水平。
肥胖將是未來幾年胃腸腫瘤的主要危險因素,飲食習慣和體育活動的轉變是中國居民肥胖的兩個主要原因。吃得更多,運動更少是現代人的“通病”。
1991年至2011年間,中國居民的BMI顯著增加(趨勢P值均<0.001),特別是農村居民和年輕人口,50歲以下的人群身體活動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久坐不動成了大部分人的常態。
2011年,身體活動不足估計與4萬起結直腸癌病例有關,與老年組相比,青年組(25-49歲)中幾種與肥胖相關的癌癥的增加幅度更大。
研究模型預測,2031高BMI將導致超過14萬例新增胃腸腫瘤病例。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可能低估了肥胖對胃腸腫瘤的影響,因為BMI對GI癌癥風險的影響估計是從主要針對白種人的研究中提取的,而在相同的BMI下,亞洲人往往具有較高的體脂百分比和較高的慢性疾病風險。
紅肉和加工肉類消費也是導致胃腸腫瘤負擔上升的主要因素。
2011年,紅肉和加工肉消費量的增加分別導致了3萬例和2萬例結腸癌、直腸癌、食管癌和胃癌病例。但大多數中國人對紅肉攝入和癌癥風險之間的關系沒有充分認識,牛肉被食品工業和許多餐館推廣為“健康”和優質蛋白質選擇。
1995年至2014年,中國肉類產量增加了4380萬噸,比20年前翻了一番多。2014年,紅肉占中國肉類總產量的78%。同時,紅肉和加工肉的消費在所有年齡組都有所增長(P趨勢<0.003),平均而言,紅肉攝入量增加了約40%。
![]()
一些飲食因素有望減輕中國胃腸腫瘤的負擔,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和少吃鹽。
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在所有人群亞組中均顯著增加(所有P均呈<0.001的趨勢),在農村地區尤為顯著。在過去的20年中,年輕一代(<50歲)的奶制品攝入量幾乎翻了一番(趨勢P<0.001)。
隨著平均蔬菜攝入量從252.6g/d增加到323.8g/d(TMRED400g/d),肝癌、食管癌(腺癌)和胃癌的相關數量從1997年的5萬例減少到2011年的3萬例。
2011年,中國人口食用水果量增加為69.6g/d,GI癌與1997年相比減少了1萬例新病例。
2031年,由于水果攝入量較高,預計年發病率將減少約1萬例。
201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成年人食用的76%的鈉鹽來自在家中添加的食鹽。
2015年,這一數字降至50%,另有43.3%來自餐廳用餐,6.6%來自預包裝食品。人口的平均鈉攝入量已從1997年的7.5g/d下降到2011年的5.6g/d,預計到2031年將進一步下降到3.3g/d(TMRED2.0g/d),可歸因于胃癌的相關病例大約下降每20年50%。
![]()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煙草使用有所減少,但到2011年,仍有61.7%的男性和3.5%的女性吸煙。中國吸煙者的流行率(2011年為31.4%)仍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0年為22.1%)。
與1997年相比,2011年城市居民飲酒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而農村居民飲酒量增加了三分之一(P<0.001)。從1997年到2011年,與飲酒相關的胃腸腫瘤病例僅增加了5千例,此后的預測趨勢也穩定,每年約8萬例。盡管飲酒導致的胃腸腫瘤病例保持穩定,但農村地區的平均攝入水平從1997年到2011年上升了30%。
較高水平的紅肉攝入量和BMI預計在未來20年將在中國產生更大的影響。但隨著健康發展議程“健康中國2030”和政府主導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議,可能會推動人們更快地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
通過將平均BMI維持在當前水平、減少抽煙喝酒、少食紅肉和加工肉,甚至防止發生大量胃腸腫瘤的產生。
同時,新冠疫情期間的生活方式改變可能會持續。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研究發現,經歷了隔離期之后,人們增加了總的能量攝入、酒精消耗、吸煙,同時也減少了體力活動。這些生活習慣的變化和超重的影響可能會在后流行病時代持續存在。
[1]Wu,You et al.Potential Impact of Time Trend of Lifestyle Risk Factors on Burden of Maj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 China.[J]Gastroenterology,2021:1-12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