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鈉血癥和高鈉血癥是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的電解質紊亂,當遇上這2種情況時,應該如何處理呢?5個公式帶你玩轉。
低鈉血癥如何處理?
低鈉血癥是指血漿鈉濃度<136mmol/L,是住院患者中最常見的電解質紊亂,無論什么原因引起的低鈉血癥,都是獨立的高死亡率危險因子。
低鈉血癥非緊急處理患者,分別轉化成生理鹽水(NS)和不同濃度氯化鈉溶液的劑量后,可按如下公式補液:
生理鹽水(ml)= [142-患者血Na+(mmol/L)] ×體重(kg)×3.888 (男性為3.888,女性為3.311);
3%NaCl (ml)= [142-患者血Na+(mmol/L)] ×體重(kg)×1.1666 (男性為1.1666,女性為0.993);
5% NaCl (ml)= [142-患者血Na+(mmol/L)] ×體重(kg)×0.7 (男性為0.7,女性為0.596)。
高鈉血癥如何處理?
高鈉血癥定義為血漿鈉濃度>144mmol/L,臨床上高鈉血癥是引起機體高滲透壓的主要原因,但葡萄糖、甘露醇、甘油也會引起高滲透性狀態,不一定合并高鈉血癥,反之往往合并低鈉血癥。
因此,高鈉血癥需要實驗室多次檢測明確,同時還需要檢測血漿滲透壓,血漿滲透壓的計算公式如下:
血漿滲透壓(mOsm/kg)=2Na+(mmol/L)+血漿尿素(mmol/L)+血糖(mmol/L)
除此之外,高鈉血癥的治療原則是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鈉攝入和糾正不適當的鈉輸入,糾正細胞外液容量異常,補充水缺乏。水的丟失量可以根據以下公式計算:
缺水量=0.4×病前體重(kg)×[(實測鈉濃度/140)-1]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