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終于理解了他說的一句話——死不可怕,等待死亡的過程很可怕。”
張巖是秦皇島市公安局的一名刑警,當了三十多年警察,抓捕了無數犯罪分子,很多同事談起他,第一印象就是硬漢、英勇。然而人都有脆弱的一面,當他患上癌癥之后,他想起了自己曾經抓捕過的一名殺人犯。
在該殺人犯被執行死刑之前,張巖和他見了一面,他對張巖說,死亡并不可怕,等待死亡的過程才是真正可怕。天意弄人,當自己被癌癥宣判了死刑之后,張巖才真正理解了這一句話,他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
一、“胃疼”好幾年,一查已經是胰腺癌晚期
起初的胃痛,張巖根本不在意。輪軸不休的工作,三餐頓頓泡面,是張巖生活的常態,就連同事都紛紛表示吃不消。胃疼是“老毛病”了,若不是這次疼得實在睡不著,根本就不會去醫院檢查。
2020年8月,張巖的生活發生了轉折——醫院告知,胃痛并不是胃在痛,是胰腺癌,且發生了轉移。
確診那天,醫生要求馬上住院。而他卻“自作主張”悄悄戴著醫用手腕回到辦公室,把化療日期推后20多天。
“我還有幾個案子沒處理完,我不放心,這幾個涉黑案件必須交接好。”
張巖就是這么較真的一個人,從事刑警工作30年,他未曾松懈過分毫。即使在接受化療期間,他也多次忍著病痛回到了掃黑除惡的第一線。
張巖的同事劉東回憶:“張支隊總是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每一頁都密密麻麻記錄著辦案的細節、線索、偵查方向,即使身體再疼,只要條件允許,他就會通過病房里的電話指揮工作。”
可惜的是,這位鐵骨錚錚的男兒,因病情發現得太晚,經醫治后仍無法挽救,于2021年3月1日病逝,年僅52歲。
二、胃疼,有時候并不只是胃的問題
明明只是胃疼,怎么會發展成胰腺癌呢?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胰腫瘤科鄧和軍主任表示,這樣的疑惑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胰腺位于腹腔內,雖與胃部有一定距離,但參與著消化的運作。胰腺的內分泌功能可通過胰島分泌各種激素,參與人體的生長調節、物質代謝和血糖調節等。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則由胰液實現,胰液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在消化食物過程中,起著引導作用。一旦胰腺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消化功能,出現上腹部不適。
鄧和軍主任表示,胰腺癌早期沒有特異性癥狀,大多數人不會引起重視,甚至有超過60%的患者易被誤診為胃病、膽囊炎等,從而錯過治療時機。因此,當發現身體有以下典型變化時,需要警惕很可能是胰腺病變引起。
1、消化異常
胰腺參與消化系統的運作,當胰腺外分泌功能出現障礙,患者就會出現腹瀉、腹脹、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情況。
2、腹痛
腹痛是胰腺癌常見癥狀,胰腺腫瘤逐漸增大壓迫到腹膜的神經,就會引起疼痛,尤其是平躺時,疼痛劇烈。
3、黃疸
當胰腺發生病變出現胰腺腫大,就可能壓迫到膽總管,導致膽汁分泌受阻,膽汁反流,膽紅素升高,引起黃疸。直接外在表現就是眼睛、皮膚發黃。
4、暴瘦
約90%胰腺癌患者體重會迅速明顯減輕。消瘦的原因很可能與腫瘤過多地吸收患者體內競爭同一營養源有關。
三、確診到去世不足一年,這些人都要注意
張巖刑警從發現癌癥到去世,僅短短7個月。可見胰腺癌的惡性程度極高。胰腺癌被醫學界稱之為“癌中之王”,其術后預后極差。
據統計,胰腺癌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10%,約8成的患者在初次確診時即存在不可切除或無根治性手術機會,即使接受根治手術,患者5年生存率也僅20%。
盡管胰腺癌死亡率高,但它的發病率并不高。針對高危人群進行胰腺癌篩查,是降低胰腺癌發病率的有效途徑。上海市胰腺腫瘤研究所 倪泉興教授表示,胰腺癌發病相當隱匿,對于長期喝酒、長期大量抽煙、有慢性胰腺炎病史、有胰腺腫瘤家族史、糖尿病患者等都屬于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因定期進行相關篩查。
增強MR和薄層增強CT在胰腺癌檢出率方面相近,均可應用于常規的篩查。內鏡超聲可以更清晰觀察到胰腺實際情況,對于CT和MR是一種有效地補充。如果需要長期隨訪的患者,推薦MR進行隨訪。
胰腺看不見、摸不著,許多人對它并不熟悉。早期胰腺癌的篩查仍面臨重重困難,目前最有效的預防,就是在生活中規避它——不抽煙、少喝酒、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
參考資料:
[1]《很多胰腺癌偽裝成胃病》.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2019-07-30
[2]《倪泉興教授訪談錄:如何早期發現胰腺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7-08-10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