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今年52歲,開了大半輩子的貨車,也落下了腰酸、腰痛的毛病,平時開車、坐著都得拿靠墊墊著才能緩解。去年9月初開始,老劉感覺腰部疼痛的感覺越來越頻繁,時常站不了一會兒就得坐下休息,更不能彎腰提重物,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在拖了三四個月后,老劉才到醫院骨科檢查。
經過CT檢查,報告提示“胸腰椎及骨盆等多處骨質破壞,腰椎病理性骨折”,同時抽血檢驗提示貧血、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腎功能異常,醫生建議老劉轉血液科就診,一番折騰后,老劉最終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需立即住院治療。
面對診斷結果,老劉十分疑惑:“多發性骨髓瘤?聽都沒聽過,怎么突然就得了這個病?腰痛跟它有什么關系,不會很難治吧?”
一、多發性骨髓瘤——“吃骨頭的血液病”
多發性骨髓瘤又被稱為“吃骨頭的血液病”,是一種發生于B淋巴細胞的惡性血液腫瘤,約占我國惡性血液病的10%-15%,發病率以每年0.8%的速度遞增,好發于中老年人。多發性骨髓瘤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非常善于偽裝,誤診率超過50%。
臨床上,多發性骨髓瘤的首發癥狀多為骨骼疼痛,較為典型的是腰痛和胸痛,但也容易被誤診是腰椎間盤突出或骨質疏松,此外隨著腫瘤侵襲,還可能出現腎損害、貧血等癥狀,也會誤以為是腎病、心臟病、呼吸道疾病等多種疾病。再加上多發性骨髓瘤的潛伏期較長,在潛伏期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特異性癥狀,導致一錯再錯,最終使病情進一步惡化,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二、抓住四大核心癥狀:C、R、A、B
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血液科主任王羽提醒:中老年人常出現腰部、背部、胸脅、四肢關節等部位骨骼疼痛,很容易想當然以為自己是得了骨質疏松、腰肌勞損、關節炎等疾病。但除了上述疾病容易引起骨骼疼痛外,多發性骨髓瘤也常常導致中老年患者多部位骨痛。因此要提高認識,多留心觀察,避免耽誤治療時機。
因此,要想發現早期多發性骨髓瘤,一定要抓住“C、R、A、B”四大核心癥狀,也就是高鈣血癥、腎功能不全、貧血和骨質病變。
C:高鈣血癥(Calcemia),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多尿、便秘、乏力、食欲不振等。
R:腎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表現為肌酐升高、白蛋白明顯減少、出現蛋白尿或血尿、臉部或下肢浮腫。
A:貧血(Anemia),表現為頭暈乏力、心慌氣短、臉色蒼白、身體虛弱。
B:骨質病變(Bone disease),表現為不明原因的骨痛、腰背痛、反復骨折、肢體癱瘓。
三、多發性骨髓瘤潛伏期可長達10年
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目前無法治愈,但是一種可以治療的慢性疾病,潛伏期可長達10年。如果定期體檢,進行早期篩查,就可以及時發現,采取干預措施,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有資料顯示,90%的患者在確診2年前就存在M蛋白。M蛋白是一種大量的異常免疫球蛋白,由漿細胞或B淋巴細胞單克隆惡性增殖產生,在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等血液惡性腫瘤中很常見。所以,如果早期能進行M蛋白鑒定,就很有可能發現異常,實現延緩或阻斷疾病的進程。
M蛋白鑒定,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血清蛋白電泳、血清免疫球蛋白輕鏈定量、免疫固定電泳和尿免疫球蛋白輕鏈定量(24小時)等。
此外,如果出現了疑似多發性骨髓瘤的癥狀,比如骨痛、貧血、蛋白尿等,還要接受血液檢查、尿液檢查、骨髓檢查、影像學檢查。
1.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電解質、凝血功能、血清免疫固定電泳、血清β2-微球蛋白、C反應蛋白等。
2.尿液檢查:包括尿常規、蛋白電泳、24h尿輕鏈、尿免疫固定電泳。
3.骨髓檢查:包括骨髓形態學檢查、骨髓病理活檢、骨髓細胞免疫分型檢查、骨髓基因(FISH)檢查等。
4.影像學檢查:包括檢查X線、CT或MRI等。
其實,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發病隱匿,容易和其他的疾病混淆,但只要提高警惕,掌握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癥狀,并且做好篩查工作,就能及時找出險情。
以前,多發性骨髓瘤的生存期只有2-3年,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經過規范的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生存期正在逐漸延長,已經成為一種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有數據顯示,約有60%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而關鍵在于早診早治。
參考資料:
[1]《長期忽視的腰痛,背后竟是致命隱患!潛伏期長達十年,多數人中招!》.北京衛視養生堂.2019-10-31
[2]《多發性骨髓瘤有個“螃蟹”特征》.健康時報.2019-12-23
[3]《如何早期篩查多發性骨髓瘤》.濟南血液病醫院.2021-12-28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