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抗生素與腫瘤防治
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生活方式、膳食結構的改變以及城市污染等危險因素的逐漸加重,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近年來發現人體定值菌群改變常常導致腫瘤發生。
一、人體定值菌與腫瘤
人體定值菌與各種疾病之間存在著相關性,包括代謝紊亂、胃腸復雜性和感染性疾病等。已經證明腸道菌群在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抑郁及多囊卵巢綜合征(可以導致不孕)等多種疾病中有明確相關。
人體暴露于細菌以及代謝產物中,其中也包括有毒的代謝產物。即使在遠離暴露的器官,有毒代謝物也可以隨著血液循環影響細胞的功能從而導致癌癥的發生發展。另外,人體定值細菌會遷移到其他部位,可能參與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監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和各種癌癥類型中可見共生細菌群中菌群失調。雖然細菌組通過獨立于炎癥和免疫系統的機制影響致癌作用,但最明顯的聯系是細菌組和癌癥之間通過免疫系統的聯系,一些細菌組在激活、訓練和調節宿主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
特定細菌種類可能起到了腫瘤促進或抗腫瘤作用。細菌群可能通過釋放可破壞宿主DNA基因毒素而直接促進癌變,甚至誘導癌癥的發生,且分泌的細菌毒素和促腫瘤代謝物也可能導致慢性炎癥,進而可能引發對宿主細胞和組織內層的損傷。有10種特定的生物制劑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指定為對人類致癌。
其中之一,幽門螺桿菌(H. pylori)定植于世界上一半人口的胃黏膜,誘發慢性胃炎癥,可進展為胃癌,約有1%至3%的幽門螺桿菌定植個體發生胃癌。幽門導致胃癌的發病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細胞毒性相關基因A (CagA)的存在和毒性因子(如VacA、脲酶和NapA2)的分泌,以促進慢性炎癥、氧化應激和宿主DNA損傷,這些都可能有助于癌變發生。常駐細菌群的免疫失調可能導致腫瘤生長。
一些特定的腸道細菌已被證明通過直接影響癌癥治療藥物的代謝和調制的宿主免疫反應。
腸道的細菌數量最為龐大,相對于人體的其它部位,其多樣性也最高。腸道為微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營養;而腸道微生物通過代謝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合成維生素B和維生素K、代謝多種化合物如固醇類和外源性物質以及調節免疫功能等,對人體產生有益的影響。
宿主的免疫系統在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同時,對人體共生微生物群落具有耐受性。腸道微生物可通過干擾免疫系統在宿主生理功能的維持和疾病的發生中發揮作用。其中,在癌癥的發生、發展及其對癌癥治療的反應中,腸道微生物也發揮著關鍵作用。
人體不同部位的細菌種群和生理環境的可變性表明,與癌癥發病有關的細菌機制和種類也將因部位而異。受損的細菌群可以通過多種機制促進致癌作用。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研究發現健康人肺部存在大量細菌定植,肺細菌菌群與口腔菌群微吸入也有著一定的相關性。研究證實肺部細菌菌群與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在肺癌患者痰樣本中以鏈球菌屬、奈瑟氏菌屬、普雷沃氏菌屬為主。
腺癌中以鏈球菌屬及奈瑟氏菌屬為主,小細胞肺癌中以奈瑟氏菌屬為主,鱗狀細胞癌中以鏈球菌屬為主,混合型小細胞肺癌中以鏈球菌屬為主。流行病學證據表明,反復使用抗生素可以導致正常定值菌群受損,這可能增加肺癌風險。而肺癌患者化療期間院內感染率可達44.77%,可以在這些患者上發現肺部微生態發生變化。
腸道細菌群調節宿主粘膜免疫反應,同時肺細菌群也在調節肺黏膜免疫反應中也有著一定的影響。肺部細菌組菌群豐富,可以通過檢測肺細菌群反映出健康或者患有疾病,并能提示疾病的嚴重程度或者預測治療療效。
人體肺細菌組研究中常規使用檢測方法如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液,可以從人體中獲取樣本表面積大,已在肺細菌組研究中成功實施,樣本量較高。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已開展一項新的檢測方式:CT引導下行肺穿刺活檢術,在CT引導下可以精準定位穿刺點,準確穿刺腫瘤內部組織。在獲取病理組織的同時,進行腫瘤病灶的菌群檢測,達到預測抗腫瘤治療藥物療效的作用。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 維持菌群健康穩定
細菌菌群不僅影響著我們的周圍外在環境,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體內的“內環境”。抗生素、無纖維飲食和長期患病等許多臨床應激源會改變細菌組的組成,導致菌群的多樣性急劇下降,使致病細菌增多。
抗生素能夠除去有害菌,也能除去到有益菌,繼而造成腸道菌群失衡。新生兒過早使用的抗生素治療將導致一系列腸道菌群失調,主要表現為對人體有益的乳酸菌、雙歧桿菌等數量減少,而有害菌的數量多。經抗生素處理后小鼠腸道菌群的分布具有選擇性,體現在處理后糞樣中桿菌的顯著降低,而致病性球菌的顯著增加。
此外,抗生素處理后的小鼠糞樣中短鏈脂肪酸、氨基酸、初級膽汁酸的代謝水平都有顯著降低,而寡糖、松醇、膽堿和次級膽汁酸(去氧膽酸)則顯著升高。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常常導致體內定值菌的紊亂,這種菌群紊亂常常導致人體局部免疫功能受損,而導致異常突變的腫瘤細胞不能被人體及時清除。研究證實,腸道菌群紊亂與肝膽腫瘤發生密切相關,陰道菌群紊亂導致老年人宮頸上皮內瘤變轉變為宮頸癌。
抗生素治療的基本原則是:
1、要有針對性。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譜,各種抗生素都有不同作用特點,因此所選的藥物的抗菌譜務必使其與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適應。
2、足量足療程。不同劑量的抗生素所產生的治療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在一定范圍內劑量越大,藥物在體內濃度越高,療效也越顯著。
3、使用方法得當。抗生素使用方法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療效。不同的抗生素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h,肌注后0.5~1h藥物吸收入血,血藥濃度達高峰。
小結與結論
目前菌群功能和腫瘤防治的研究是國際研究的熱點之一。細菌菌群不僅影響著我們周圍的外在環境,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我們人體內的“內環境”,影響著腫瘤患者對抗腫瘤藥物的療效。
維持菌群健康穩定對防治腫瘤具有重要意義。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護人體定值菌群健康平穩,就是保護人體的抗腫瘤免疫功能,也就是具體地實施腫瘤防治的措施,保證了腫瘤患者對抗腫瘤藥物的療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