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早期癌通常無典型癥狀,如果出現癥狀時再就診,大多已處于癌癥中晚期,致死率高、預后差、生存期短。
根據2020年全球癌癥數據庫(Globocan)的最新數據提示,中國每年因癌癥死亡的300萬人中,消化系統來源(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膽囊癌)的死亡人數竟占了150萬!也就是說,有50%的癌癥患者,是死于消化系統腫瘤。數字觸目驚心,令人不寒而栗。
與可怕數字形成反差的是:消化系癌癥如果能早期發現,治療效果極佳!早癌胃癌五年生存率可以達95%,早期結直腸癌五年生存率達90%以上,就連“癌中之王”胰腺癌,如果能夠早期發現的話,五年生存率同樣可達到86%。
因此,消化系統早癌的篩查勢在必行、刻不容緩。而內鏡篩查,便是絕大多數消化系統腫瘤篩查的神兵利器!
消化系早期癌通過高質量的內鏡體檢及篩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切除,許多患者可以免于痛苦的放化療、或是不用開胸開腹手術,甚至可以實現完全治愈。
而如果等到出現癥狀時才想到去醫院就診,這時的患者其實大多已經處于癌癥的中晚期了。所以,即使身體沒有癥狀,我們也絕對不能粗心大意,只要到了相應的年齡,就必須及時進行篩查!
消化系早癌篩查的方式,除了為廣大群眾所熟悉的常規體檢項目,如糞潛血、腫瘤標志物和CT等影像學手段外,隨著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消化內鏡對于消化早癌的篩查越來越便捷、高效。
放大色素內鏡在普通內鏡基礎上增加變焦鏡頭,可將胃腸道組織學圖像放大至1.5-520倍,不光清晰地顯示粘膜腺管開口和微血管結構的變化,還可以對淺表粘膜層進行細胞學觀察,發現消化道內壁的微小隱匿病變,從而顯著提高消化道早癌甚至極微小癌、癌前病變的檢出率。
膠囊內鏡是攜帶有微型攝像機的內鏡設備,可以在人體消化道中連續拍照,并將獲取的照片通過無線方式傳輸到體外接收器中,醫生便可對采集到的圖片進行分析解讀。膠囊內鏡是小腸腫瘤篩查的首選檢查方式。
超聲內鏡,是一種可在胃或十二指腸內以最近距離對胰腺進行個體化、實時掃查的檢查技術。研究表明對于胰腺小腫瘤,超聲內鏡比CT更加準確和敏感。日本學者在高危因素人群(632例)利用超聲內鏡進行胰腺癌早期篩查,發現10例早期胰腺癌和14例進展期胰腺癌,這也體現了超聲內鏡對高危人群篩查的重要性。
由于消化系早癌通常沒有癥狀,因此大多需要通過篩查才能發現消化系早癌。當然,對于消化系腫瘤的高危人群而言,進行消化系早癌篩查的效率往往更高,陽性發現也會更多。
但是消化系腫瘤并非僅發病于中老年人。近年來,數據表明腫瘤年輕化正成為一種趨勢,而且年輕化的消化系腫瘤往往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因此,消化系早癌篩查適用于各類人群。
2021年,上海市抗癌協會發布了《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其中消化系統腫瘤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
4.有長期飲酒、吸煙、咀嚼檳榔、腌制食物等不良生活習慣;
5.有消化道癥狀的患者,如腹痛、腹脹、便血或糞潛血陽性等;
6.有癌前疾病的患者,如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息肉、潰瘍久治不愈或反復、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胃部分切除術后、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術后等。
胰腺癌高危人群(40歲以上,伴有下述任意1項因素者):
3.無明顯誘因的中上腹飽脹不適、腹痛,出現食欲不振、乏力、腹瀉、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癥狀;
4.慢性胰腺炎反復發作;胰腺囊性腫瘤患者,有血清CA19-9升高;
早癌早診早治,如果經內鏡篩查,發現了消化系早癌或癌前病變,無需緊張,及時就診便可。消化道早癌可以在內鏡下微創切除完成根治,這就是ESD。
從療效來看,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實現病變完整切除率近乎100%,術后復發風險和5年生存率與外科手術基本相當。以結直腸癌數據為例,早期癌手術后5年生存率為90%-94%,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5年生存率達93%以上。
與傳統的外科手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具有不改變消化道解剖結構、不開大刀、體表無創面、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勢,既能保證腫瘤被徹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組織及其功能。病人無需開腹手術,自然住院天數少,手術費用也比傳統手術低。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