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發病率已傲居眾癌之首。
在中國,肺癌每年新增發病約78.7萬人,死亡約63.1萬人,死亡人數占所有癌癥死亡的27.3%,妥妥的第一大癌。
得了肺癌,就要積極治療,這個我們都清楚。
但是,治療以后呢?
目前的意見,就是規律復查,不適隨診。
就是用盡可能規律的、頻繁的復查,以盡可能早點發現肺癌復發的證據,好及時干預治療。
復查是基于影像學檢查,包括PET/CT、CT、磁共振、彩超等,發現的是已經長起來的可觀測的臨床病灶。
說白了,治療以后,我們唯一能做的,等復發而已。
這東西跟擊鼓傳花一樣,因為誰也不知道命運之鼓停在誰身上,在什么時候停下來,那只能玩命一樣密切復查,希望以這種地毯式復查的方法及早地發現復發病灶。
因此,這是一種被動防守的行為。
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讓我們在復發病灶處于襁褓狀態就發現它們,這樣可以更好地介入干預,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簡單說,能不能實現針對腫瘤復發的預警系統?
以前不行,現在可以了。
ctDNA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科學家就已經在腫瘤患者血液中發現一種特定的DNA碎片,即懸浮腫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
這部分ctDNA,來源于腫瘤細胞壞死、凋亡和分泌的小片段DNA,其攜帶全面的腫瘤基因信息。
而且,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腫瘤在任何階段都會向血液中釋放ctDNA,并且隨著腫瘤越長越大,分泌的量會越來越多。
完美的腫瘤示蹤劑。
但是,ctDNA的檢出和鑒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水到渠成。
因為腫瘤患者血液中有一大堆的循環游離DNA(cell-free DNA, cfDNA),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正常細胞,而只有極少數來自腫瘤細胞;而且,腫瘤越早期,這部分ctDNA所占比例越低。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成熟的技術,以精準的手段將這些低頻的信號捕獲并有效鑒別出來。
所幸,基因檢測技術在近年來飛速發展,已有幾個頭部基因檢測公司具備了這樣的技術,可以通過抽血檢測ctDNA預測腫瘤復發,即ctDNA-MRD技術。
MRD是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的簡稱,代表分子水平的腫瘤殘余狀態。
這里可以看到ctDNA檢測和傳統影像學檢查的不同之處。
傳統檢查,是發現臨床可檢測的病灶,就是說必須等病灶長到一定程度(基本都是肉眼可發現程度)才能發現。
ctDNA檢查則完全越過視覺限制,單純通過對腫瘤釋放的DNA碎片的識別來有效評估腫瘤的控制狀態。
完全是升了一個維度。
打個比方,如果傳統檢查是發現牛魔王,那么ctDNA檢查針對的就是牛魔王身上的牛虱子。
所以,ctDNA-MRD技術可以克服很多因為客觀病灶不可視,而導致的病情評估困難。
比如,針對手術切除的肺癌患者,因為原發腫瘤已經切除,傳統影像學檢查無從評估,而如果此時以ctDNA-MRD技術進行檢測,就可以很好地反應血液中的腫瘤殘余現象,從而預測其復發狀態。
最近,四川華西醫院胸外科的劉倫旭教授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一項前瞻性臨床研究,納入330名I-III期非小細胞肺癌,在手術前/術后3天以及術后1個月抽取血液標本檢測其ctDNA水平。
研究發現,術后ctDNA陽性患者(不論是術后3天還是術后1個月)的復發風險比陰性患者高11倍!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針對術后ctDNA陽性患者開展術后化療可以有效延長生存(死亡風險下降70%),而針對術后ctDNA陰性患者開展術后化療則會降低生存(死亡風險提高3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ctDNA-MRD檢測發現復發的時間比傳統影像學檢查提前273天!
很好地證明了ctDNA-MRD技術的有效性。
ctDNA-MRD的應用場景
在目前的循證醫學體系中,基于ctDNA的MRD技術已經在早期、中期和晚期肺癌都取得了陽性結果,即都能在這些人群中預測未來的復發風險。
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在理論上還存在復發風險的肺癌患者,不論其接受何種治療手段,都適合接受MRD檢測。
在動態ctDNA-MRD技術的隨訪支持下:
持續的ctDNA下降,MRD水平下降,提示治療有效;
持續的ctDNA清零,MRD水平清零,提示病灶徹底清除;
持續的ctDNA上升,MRD水平上升,提示腫瘤負荷增多,復發風險增高。
而且,ctDNA相比傳統影像學檢查提供的長達9個月的預警期,可以讓我們在腫瘤較小的階段提前進行干預,提高治療效果。
畢竟,柿子都撿軟的捏嘛。
ctDNA-MRD的不足之處
但是,任何醫療手段都有它的局限性。
ctDNA-MRD技術也并非盡善盡美。
首先,關于這個技術的既往報道多見于回顧性臨床研究,分析結果存在較大偏倚。
迄今為止,早期肺癌、最大隊列前瞻性、高級別證據見刊的只有華西醫院劉倫旭教授的LUNGCA研究(就是上文提到的那組數據)。
其次,關于ctDNA劃定的MRD標準尚無共識,即ctDNA到了什么程度認為存在分子水平的腫瘤殘余,這個標準還沒完全確定。
第三,ctDNA-MRD技術背后的治療革命所蘊含的巨大市場,很容易讓一些原本不具備該檢測條件的檢測平臺鋌而走險。
在標準尚未完全確定之前,在市場尚未得到明確規范之前,可以預見是ctDNA-MRD檢測市場將魚龍混雜,摻水現象十分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基于ctDNA-MRD檢查結果開展提前的腫瘤干預,將變得十分慎重。
而且,因為這個檢測技術理論上需要3-6個月檢測一次,并且單次檢測價格不菲,因此在技術成本大幅下降之前,僅適合于少數那些經濟條件較好的人群。
寫在最后
不論如何,ctDNA-MRD技術讓我們得以從更高的維度去審視腫瘤控制效果,彌補了傳統影像學檢查的不足,勢必成為肺癌的診療評估及隨訪監測的重要標志物。
鄭醫生在全球臨床研究注冊網站(www.clinicaltrials.gov)以ctDNA和lung cancer為關鍵字輸入,得到了96個檢索結果。
ctDNA-MRD技術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可見一斑。
人類發展歷史上,萌生過很多類似的偉大發明,初看起來不夠成熟,卻在不久的將來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甚至完全顛覆生產關系。
我相信ctDNA-MRD技術具備這種潛力。
參考文獻:
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May;71(3):209-249. doi:10.3322/caac.21660.
2. Liquidbiopsy: monitoring cancer-genetics in the blood. Nat Rev Clin Oncol. 2013Aug;10(8):472-84.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