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過年,除了年終獎最讓人期待的就是“吃什么”了。自制的臘腸醬鴨、自釀的米酒年糕,兒時發小招待的酒局……胃已經被“年味兒”安排得滿滿當當的了。
比起每逢佳節胖十斤,醫生更擔心的是“春節胃”。飽一頓餓一頓的不規律飲食、“大魚大肉火鍋啤酒”的輪番上陣讓我們的放假變成了胃部的超負荷加班。這也導致了胃痛、胃脹、反酸、燒心、噯氣、惡心等等癥狀頻發,那該怎么辦呢?
今天我們就請來了四川省腫瘤醫院胃腸外科中心 胃癌病區主任趙平教授為大家講講“養胃”的基本原則以及大家最害怕的胃癌該如何預防和篩查。也歡迎大家掃碼文末海報二維碼觀看趙平教授的直播回放。
想要“養胃”,想要“防癌”,要注意哪些方面?
趙平教授:
忌暴飲暴食
胃是我們情緒反應最強烈的器官之一,你身體不舒服了或者心里不舒服了,就容易厭食或者暴食。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社會壓力更大,工作強度也更大,加班熬夜的狀況也比老一輩人多,由此導致的情緒波動和日常作息帶來的暴飲暴食、不規律進食的情況也更多,對胃的損傷也是首當其沖的。對此,最好的養胃方式就是“中庸”,保持正常的均衡飲食、規律飲食,讓胃能正常的工作休息那就是對胃最好的“靈丹妙藥”。
忌過辣過燙
不要吃得過辣過燙。嬌嫩的胃黏膜在這些攻擊因子的侵襲下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引發胃痛等不適癥狀。可以說日常絕大多數的胃痛,實際上都是因為胃黏膜受損造成的。胃痛是一方面,我們的胃粘膜永遠處于一個頻繁損傷頻繁修復的過程還有更嚴重的后果——如果我們的細胞在不斷修復損傷的過程里忙中出錯,發生癌變,日積月累就容易導致胃癌。
忌油炸煙熏
此外還有油炸食物,很多人就喜歡那股焦香的味道。這些都和淀粉在高溫下產生的“丙烯酰胺”有關系。它對人體有致癌的可能性。除了吃,在中國式的烹飪—煎炸、熗炒,爆炒,干鍋等高油溫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也常能聞到刺鼻的油煙味,油煙中帶來的苯并吡等等物質也有明確的證據會致癌。還有我們過年很喜歡做的熏魚和熏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如3-4苯并芘和環芳烴等等,年節偶爾吃可以,一日三餐都吃就不建議了。
胃癌與遺傳有關嗎?
趙平教授:
胃癌并不是一個絕對的顯性遺傳的問題,遺傳因素只是占了胃癌的其中的一部分,因為胃癌絕大多數還是散發的。比起關注遺傳,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基因突變”。
比如有CDH1基因突變的病人,他的家族里很多人都會罹患胃癌——歐洲有統計,正常人的CDH1基因如果發生突變,那此后他一生中發生胃癌的幾率有80%左右。為此,針對這種基因突變有機構做了200人的預防性全胃切除,而切下的胃部經檢測約有九成都有微小癌變。
除此之外,ras基因、bcl-2以及野生型P53、APC、DCC、MCC等等基因的突變都會導致胃癌。而導致這些突變的,即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偶然”,
我們有哪些常用方式可以發現胃癌?
趙平教授:
胃癌的發生是個漫長的過程,從一個需要放大100倍、200倍才看得到很小的細胞發展到到一個能導致人死亡的巨大腫塊或者廣泛轉移的腫塊,這個過程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有癌細胞,但不是每個人體內都有腫瘤。以我們目前的癌癥早篩技術,我們所檢查的不是你單個細胞是否癌變,而是癌變的細胞是否形成一定的規模,超出正常值。
目前針對胃癌早篩,最好的或者說最成熟通用的方式就是胃鏡,尤其是放大胃鏡。通過它,我們能夠發現早期腫瘤。我一直建議我的患者及家屬,特別是45周歲以上的做胃腸鏡的檢查。
健康人有必要做胃鏡嗎?
趙平教授:
你可能會問,早發現和晚發現都是得癌,發現早了有什么用?
近十幾年里,中國胃癌五年生存率從20%提升到30%這個進步的過程非常艱難,醫患雙方都付出了非常巨大的努力。但在我們的隔壁,日本胃癌的五年生存率很早之前能高達80%。這是什么原因呢?中日醫生的治療水平顯然沒有這么大的差距。但是中日胃癌患者本身的差距就是有這么大。
——在日本,40歲以上人群幾乎每人都會做胃腸鏡,胃癌的早期診斷率能高達50%-70%。這些早期患者往往能通過手術切除將腫瘤完整的端掉,治療方便、預后也很好。
而我國,大部分人是沒有胃癌早篩,在身體健康的時候做胃腸鏡的意識的。因此我國只有10%-20%的患者是在早期發現胃癌的。很大部分患者發現即晚期。
早期患者往往可以通過一次手術達到根治,而中晚期的患者結合化療、免疫、靶向等等方式也未必能爭取到手術的機會,治療難度不是一個等級的,因此造成了五年生存期的天差地別。所以說胃癌的早診早治至關重要。
哪些人建議做胃癌早篩?需要多久做一次?
趙平教授:
日本40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胃鏡,結合國情我們可以相對放得寬一些。我一般建議普通人在45歲以后,每兩年做一次胃鏡。如果是高危人群,比如你的直系血親里有人罹患消化道腫瘤,或者你本身有胃部疾病我建議更早一點開始,比如30歲就開可以始,酌情以一年或兩年一次的頻率做胃鏡。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