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肺癌低危人群中,強調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LDCT),結果會怎樣?
當地時間1月18日,《JAMA-內科學》發布中國臺灣研究指出,這可能導致大量過度診斷。
該文自稱,是LDCT篩查在人群中廣泛使用致過度診斷的首個證據。
其統計發現,2004到2018年,中國臺灣的女性早期肺癌發病率增長6倍有余,5年生存率翻番,但晚期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幾乎沒有變化。
作為“一個優秀的篩查方案”,目的應該是通過早發現、早治療,減少疾病進展,降低肺癌死亡率。
有評論指出,該研究存在不足和局限。包括沒有篩查和不篩查的對比,沒有同期的男性數據做對比。標題為“亞洲女性過度診斷”,卻未納入亞洲多國數據,未考慮種族特異性等。
中國臺北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Wayne Gao是前述研究的第一作者。其在文中寫道,對中國臺灣來說,2000年代初期是一個關鍵節點。彼時,中國臺灣開始出現由媒體、醫院推動的LDCT機會性篩查。民眾自付費用,約在150至230美元(約合人民幣952-1460元)。
有時,篩查會作為“公益服務”,免費提供給特定人群,如教師、中低收入人群等。醫院可從后續檢查、活檢和手術中獲益。
在LDCT篩查相關宣傳中,年輕女性的出鏡率非常高。她們或躺或坐在高精度CT設備四周。廣告詞也頗具記憶點,比如,“從沒做過LDCT的人,尤其是女性,現在就該去做”“女性基因更脆弱,不易修復病變細胞,應定期進行LDCT篩查。”
Wayne Gao等人發現,2003年到2019年,中國臺灣的LDCT設備數量翻番,從357臺增至623臺。無法分清是“民眾需要廣泛篩查,導致大量購入”,還是“大量購入,推動廣泛篩查”。
“如果LDCT篩查范圍擴大、標準放寬,就很難逆轉或縮小了。”Wayne Gao等人表示,但在低危人群中推廣LDCT,真能帶來顯著獲益嗎?
因這一疑問,Wayne Gao聯合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外科和公共衛生中心等,使用中國臺灣癌癥登記系統,開展女性肺癌發病率的生態隊列研究。
這一研究納入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被診斷患有肺癌的女性數據。分析時間為2020年2月13日至2021年11月10日。
研究旨在尋找兩個基本證據:第一,是否提升早期發病率;第二,能否降低晚期發病率。前者能證明篩查有助于“早發現”;后者驗證及早干預的有效性,以支持廣泛篩查具有積極意義。
結果顯示,從流行病學特征看,隨著LDCT篩查鋪開,2004年-2018年,中國臺灣女性的肺癌發病率明顯上升,但死亡率保持穩定。也就是說,早發現、早干預并沒有改善預后。
中國臺灣女性人口約1200萬。2004年到2018年,有57898人被診斷為肺癌(診斷時中位年齡從早年的68歲,降至65歲)。
若將2004年作為基準年,調整年齡后,早期(0-I期)肺癌發生率從每10萬人的2.3例增加到14.4例(絕對差異12.1,95%CI為11.3-12.8),增加6倍以上。
但未觀察到晚期(II-IV期)肺癌減少。相關發生率從每10萬人的18.7例升至19.3例(絕對差異0.6,95%CI為-0.5-1.7)。
此外,研究進行期間的肺癌5年生存率,充滿“迷惑性”。
數據顯示,中國臺灣女性的肺癌死亡率略有下降,從每10萬人中17例降至16例。但5年生存率發生巨大變化,從2004年的18%增至2013年的40%。
Wayne Gao等指出,在真實世界,早期發病率上升但不伴隨晚期發病率、死亡率下降,就是過度診斷的特征。
據其推測,約有7000至1.2萬中國臺灣女性被過度診斷,占同期肺癌檢出數的12%~20.7%。這部分被檢出的肺癌可能是惰性的,即惡性程度很低、生長緩慢。即使不治療,也能帶瘤生存數年。
過度診斷易造成過度治療。一個側面佐證的數據是,2000年到2018年,中國臺灣女性開胸手術(包括肺葉切除術、肺段切除術和楔形切除術)相關索賠,明顯增多,從每年約800例增至8000例。
Wayne Gao等人指出,其研究不是要否認LDCT篩查的意義,而是想強調“應該僅提供給重度吸煙者”。其引用美國相關篩查建議稱,≥50歲、抽煙≥20包年的正在吸煙者,或戒煙不足15年者,應每年做一次LDCT篩查。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教授陳海泉評論,這一研究的相關證據略顯牽強。比如,沒有做篩查和不做篩查的數量,也沒有男性數據做對比。其中涉及LDCT廣泛應用的時間點不明確,不能僅以CT設備數量為依據。
其次,早期癌5年生存率的上升沒有排除治療進步和癌癥病理類型變化。不能排除這恰恰是LDCT廣泛篩查的收益。
最后,研究所稱肺癌5年生存率是以歐美國家為參照,未納入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沒考慮種族特異性。
Wayne Gao等人稱,研究對應的是當下一個大主題:近年來,隨著各國控煙力度加大,多國肺癌流行病學的特征發生改變。一項納入69項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吸煙者和非吸煙者的肺癌檢出率相似。不吸煙、年輕、女性存在“高檢出率”。
陳海泉教授告訴“醫學界”,截至目前,相較于傳統定義上的高危人群(高齡、吸煙、男性),“年輕、非吸煙、女性”該如何篩查,并沒有明確標準。這或是對肺癌篩查的一大挑戰。
陳海泉教授不支持“不抽煙女性加強早篩”。他指出,很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每年做一次LDCT。獲益未必高于風險。
“年輕、非吸煙、女性”加強篩查,可能導致過度診斷偏倚。即患者被發現、確診患病,并被計入確診總數,但其個人的生命周期長度不變。
2014年,《JAMA-內科學》曾報道Patz等人研究,也得出類似結果。其推測稱,在美國LDCT篩查出的肺癌中,超過18%可能是惰性的。LDCT篩查每挽救一條生命,就會有1.38位個體被過度診斷。這些過度診斷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經濟、精神負擔,也會造成治療相關的病死率增加。
陳海泉教授表示,對傳統意義上的“低危人群”——不抽煙、年輕、女性,仍應提倡低齡、低頻篩查。比如,二三十歲者,今年做了LDCT,結果為陰性,沒有其他高危因素,可以5-10年后再做。
“有沒有可能,今天查沒問題,第二天癌細胞開始生長了,能不能等10年那么久?我們研究發現,在傳統非高危人群中篩查出來的肺癌,96%是GGO型肺癌,這種類型的肺癌絕大部分表現為惰性,進展緩慢,發生進展快、侵襲性肺癌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如果對發展較快的侵襲癌,年年查也無法實現早期治療。若是惰性癌,10年后可能還處于疾病早期。”
1.Associa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Promotion With Lung Cancer Overdiagnosis Among Asian Women.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8, 202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1.7769
2.What Happens When Lung Cancer Screening Targets Nonsmokers?. Medpagetoday
3.Overdiagnosis in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JAMA Intern Med. 2014 Feb 1;174(2):269-74.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3.12738.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