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討論癌癥治療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些什么?
首先當然是藥物療效。畢竟在癌癥治療中,抗癌藥物就是關鍵。近些年我們在抗癌藥物中取得了跨時代的進展,熟悉我們科普的癌友們想必都很清楚:
目前中國癌癥的醫療水平已經迎頭趕上世界頂尖水平,患者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最頂尖的藥物治療。(參考文章:2021年,癌癥治療領域的這「四件大事」,你必須清楚)
其次,我們同樣關注抗癌藥物的價格。一直以來,我們都把抗癌治療與“巨額醫療費用”劃上等號,但實際上從2017年開始,各項重磅抗癌藥物就開始陸續納入醫保,為患者們減輕了不少經濟負擔。
2022年1月1日起,國家新版醫保目錄開始執行,又有更多重磅藥物納入醫保范圍,大大減輕了患者的負擔,讓抗癌藥物進入“神藥平價”的時代。(詳情參考文章:2021年醫保更新,18種抗癌藥納入醫保,患者需要的藥物大幅降價了)
有了劃時代的抗癌藥物,也有了相對平價的藥物價格,對于癌癥患者們來說,還有什么方式能夠增加抗癌有效率,幫助生存期大大提升?
近期,中國醫生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藥物與藥價之后,患者就診方式與隨訪模式將迎來變革,大大提升患者們的生存期,對患者的幫助甚至可以堪比革命性的藥物。
僅僅改變就診方式與隨訪模式,真的可以堪比一款重磅藥物?通過臨床研究數據表明,改變我們的癌癥診療方式真的有奇效!
2022年1月8日,四川省腫瘤醫院李強教授和石丘玲教授團隊牽頭開展的臨床研究“CN-PRO-Lung2研究”成果刊載于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是國際癌癥學術領域的頂級期刊,但凡可以刊載其上的癌癥臨床研究都將對國際癌癥醫療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而李強、石丘玲教授團隊開展的臨床非常有意思:他們并非針對藥物進行臨床,而是針對患者的術后管理行為開展了臨床實驗。在臨床上,這種模式有一個特有的稱呼,叫做“患者報告結局”(PRO),即圍繞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進行的醫療行為。
這項臨床共招募了166位患者,所有入組患者均是即將接受肺癌切除手術的病例。患者們隨機分為兩個組:癥狀管理(干預組)及常規護理(對照組),每組共83位患者。
所有參與臨床的患者在手術前后每天和出院后(每周兩次)都會通過醫院專門提供的病情監控系統報自我癥狀。在這個病情監控系統(即上文中提到的PRO系統)中,共設置了五種類型的癥狀,包括疼痛、乏力、睡眠不安、氣短、咳嗽,每種癥狀的評估分值為0-10分。
在癥狀管理組(干預組)中,一旦其中一個指標超過預警值(≥4分),系統將實時生成警報并發送給醫生進行處理;而在對照組中,患者僅接受這個系統的實時監測及常規護理,系統并不會向醫生推送警告。
在術后進行了四周的病情監控后,兩個組別的患者在術后反應上出現了巨大的差異:相比手術后接受常規護理的肺癌患者,接受病情監控系統管理,并由醫生及時處理情況的患者癥狀負擔更低(中位事件數為0件 vs 2件),并發癥較少(比例為21.5% vs 40.6%)。
通俗說來,就是主動監控自身情況,并根據系統判斷向醫生報告的患者,并發癥概率比起普通護理的患者低了一倍!同時這些患者的癥狀負擔也更輕。
這樣的臨床結果雖然看起來并無新奇之處,可能有的讀者會說:主動監控癥狀,肯定比術后“沒人管”要好。但這是第一次從臨床數據的層面證實了患者術后接受密切的癥狀觀察與及時處理,能大大降低可能面臨的癥狀負擔與并發癥,這與中國目前通行的“術后直接回家休養”的臨床現狀相比,給了我們很大的前進空間。
在以往的手術過程中,患者一般都是被安排的角色。由于醫療資源緊缺,經常面臨術后兩天就不得不出院的窘境。
盡管部分患者出院后會定期進行復查,但大部分患者并沒有這個意識,只有在出現癥狀的情況下才會返回醫院檢查。從這個臨床結果來看,這樣的做法是大錯特錯的,可能給自己帶來接近一倍的并發癥風險。
實際上,通過這個臨床,我們發現醫生通過線上溝通和建議的手段來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與實時診療,對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有著非常大的幫助,相信隨著這個臨床結果的出爐,在未來癌癥患者們的手術并不是“一刀了事”,而是會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后續隨訪機制,將患者面臨的風險降到最低。
無獨有偶,國外也有過類似的臨床實驗,并同樣取得了積極的結果。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JAMA》上的研究顯示:患者出院后,通過互聯網工具在離院期間及時向主管醫生匯報自己的近況,并對不良反應進行主動監測和干預,其生存期延長了5.2個月,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對于患者來說這類臨床結果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很多時候,抗癌治療并不是動了刀/吃了藥就能高枕無憂的。癌癥是一種慢性病,也是我們與病魔持續作戰的一場戰役,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關注自身的癥狀并及時與醫生進行溝通,才能將我們面臨的風險降到最低,將我們的治療效果與生存期提高到最好的狀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