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來到我的診室,我以前見過他幾次,都是陪伴結腸癌的父親來復診的,但現在還不到復診的時間,而且他是孤身一人來的,我就稍微留意了一下。
小張今年27歲,經過簡單的溝通我了解到,小張的父親在四年前被診斷為結腸癌,手術后一直在我這開藥。然而禍不單行,不久之前小張在單位組織的體檢中查出腹部有占位,最終同樣被診斷為了結腸癌。
小張看上去非常疲憊,他說:“我實在不知道怎么辦了,盡管照顧了這個病的患者4年了,以為自己什么都懂一點,但真遭到自己頭上還是會不知道該怎么辦,我能想到的只有你了”
好在小張的病發現得非常及時,還沒有什么癥狀的時候就發現了,并沒有受太多的苦,目前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控制。
小張提出了一個疑問:父親結腸癌,自己也得了結腸癌,是因為遺傳的原因嗎?那自己以后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很大的風險?
小張的發病與基因是否有關,我們不得而知。但腸癌等部分癌癥,確實會出現聚集發病的情況。據統計,20%—30%的大腸癌患者有各類癌癥的家族史。家族性結腸息肉很容易發展成結直腸癌,若是父母有腸癌病史,子女患有同類癌癥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而一同生活的人也應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
這是因為,一家人的飲食習慣會非常相近,若一家人都喜歡吃肉和高蛋白等食物,家族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也會增加。有效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是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積極運動,保持睡眠。
45歲后,建議平均每2年至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也可以選擇每年或半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如果有遺傳傾向,應1-3年做一次腸鏡。若是排便出現異常,如出現便血、大便次數增加、排便的形態發生變化如黏液便或形狀不規則、經常腹痛等情況時,應及時查明原因。
至于與基因的關系,《科學》上曾發布過一篇關于癌癥的研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Cristian Tomasetti 、Bert Vogelstein 發現,癌癥相關基因突變有29%來自環境因素,66%源于基因復制中的隨機錯誤,只有5%—10%來自遺傳。
可見,癌癥基因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患癌,除了遺傳,輻射、病毒感染、煙酒、環境污染等,都是致癌因素,腫瘤沒有一個單一的病因,是長年累月多個基因突變共同的結果。家族遺傳只是患癌的原因之一,與基因相比,其他危害更大!
↓更多相關文章↓
新患者問:李忠教授看得咋樣?老患者答:不吃他的藥我都活不了
醫院:“住院期間不許離院!”患者:“不!我要去看李忠教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