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發病率第3位、病死率第2位的惡性腫瘤,是消化系統中全球發病和死亡數量最多的惡性腫瘤,也已成為我國居民消化系統發病率第2、患病率第1的惡性腫瘤,且高發態勢仍不斷加劇。統計模型預測顯示,2018 年我國 CRC 新發病例超過52.1萬,死亡病例約24.8萬,新發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CRC病例的30%。
現將發布的陳述匯總如下:
-
結直腸癌癌前病變指被證實與結直腸癌發生密切相關的病理變化,具體包括結直腸腺瘤、腺瘤病(息肉病伴異型增生)、無蒂鋸齒狀病變、傳統鋸齒狀腺瘤以及炎癥性腸病相關異型增生等。
-
在結直腸癌防控中,癌前狀態一般用于描述患癌風險明確升高的臨床狀態或癌前病變的臨床前狀態,如炎癥性腸病的慢性炎癥、遺傳或家族性結直腸癌的臨床前狀態等。
-
我國絕大部分結直腸癌均在癌前病變的基礎上發生。由于存在相對易于識別的癌前病變和有效的篩查手段,結直腸癌在很大程度上可防可控。
-
高齡、男性、家族史、吸煙、肥胖、糖尿病、炎癥性腸病、不良生活方式如運動量減少(久坐不動)和高脂低纖維飲食等是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針對具有這些危險因素的患者進行干預或篩查有助于減少結直腸癌和癌前病變的發生。
-
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有降低結直腸腺瘤發生及切除后復發風險的潛在價值,但有可能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用于一般人群的獲益有待進一步驗證。
-
高膳食纖維可能降低結直腸癌及腺瘤的發生風險,但尚需高質量臨床研究進一步確定具體膳食纖維類型、服用量及時間。
-
補充鈣劑、維生素D或葉酸對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預防價值不確切,暫不推薦用于一般人群的藥物預防。
-
某些中草藥及草本植物提取物(黃連素等)對預防結直腸癌及結直腸腺瘤內鏡切除后復發有一定前景,但仍缺乏充分的臨 床證據。
-
結腸鏡檢查(結合病理檢查)是結直腸癌篩查、診斷和隨訪的金標準,提高結腸鏡檢查質量是減低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漏診率的關鍵。
-
鑒于我國目前結腸鏡資源情況,推薦人群篩查采取分層篩查策略,機會性篩查也可在結合受試者意愿后參考分層策略實施。結直腸癌篩查評分或問卷和糞便隱血試驗有助于風險分層,富集高危人群,優化結腸鏡資源配置;糞便DNA檢測具備潛在的篩查價值,但需更多臨床證據的支持。
-
應提高公眾對于結直腸癌預防和篩查的知曉度,充分了解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危害及早期干預的重要性,還將有助于我國結直腸癌的防治。
-
在篩查過程中應根據篩查原則,充分結合人群意愿,采用多種方式提高篩查參與度。
-
乙狀結腸鏡與結腸CT成像具備一定篩查價值,但在我國開展較少或成本相對較高,暫不推薦用于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篩查;結腸膠囊內鏡、血漿Septin9甲基化、糞便M2‐PK等技術對我國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篩查價值尚不明確,有待大規模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
-
對于初篩高危人群或選擇結腸鏡篩查的平均風險人群,推薦每5~10年進行1次高質量結腸鏡檢查。
-
高清白光結腸鏡檢查是檢出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有效方式,電子染色內鏡對提高病變檢出率具有潛在價值,需要進一步臨床證據支持。
-
人工智能輔助識別技術有助于提高結直腸癌癌前病變檢出率,尤其適用于基層單位及操作經驗不足的醫師。
-
推薦采用巴黎分型描述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內鏡下形態。
-
在內鏡下評估病變大小時建議使用客觀參照物輔助下的標準化測量方法。
-
組織病理學是診斷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的金標準;圖像增強技術(NBI、FICE、I‐SCAN、LCI和BLI等)對實時判斷病理 性質有價值。
-
發現并切除癌前病變是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措施,可顯著降低結直腸癌發生風險和死亡率。
-
對于腺瘤性息肉或長徑≥5 mm的息肉(無論是否為腺瘤性),均建議擇期行內鏡下切除。
-
病灶活檢病理學顯示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應進一步通過精查或超聲內鏡等技術判斷有無黏膜下深度浸潤和區域淋巴 結轉移,若病變無黏膜下深度浸潤和區域淋巴結轉移,推薦內鏡下切除。
-
內鏡下切除早期結直腸癌和(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治療效果總體上優于內鏡黏膜切除術。對于術后標本切緣陽性的病例,應在評估確認殘留后追加治療。
-
因無法獲得術后標本、增加復發風險、引起遲發性穿孔等原因,應謹慎單獨使用內鏡下非切除技術(如氬離子凝固術、圈套器頭端電凝術)治療早期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
-
早期結直腸癌內鏡治愈性切除后應在第6、12個月分別接受結腸鏡復查及影像學等相關檢查,隨訪時應注意避免漏診病變。
-
結腸息肉或腺瘤在內鏡切除后,應根據病理性質、大小及數量等因素綜合決定復查的間隔。
-
建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組成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合理規范結直腸癌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和提高生活質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