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患癌,得知手術風險高,得知治療效果不理想,得知花費是天價……
想嚎啕大哭?想拒絕接受?想破口大罵?甚至想立刻去死?
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理智會告訴我們比起逃避,比起消沉,我們更應花時間去選擇好醫院、好醫生進行好治療。但被無數負面情緒所裹挾的我們在面診時,該如何抓住寶貴的機會與醫生讓醫生真正幫助到你呢?
今天我們就請來了: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科的杜瀛瀛教授來和大家講講如何與醫生有效溝通。
如果你想知道:
面診前做好哪些準備能讓專家提升好感度?
不同的醫生說法矛盾時該如何溝通、選擇?
面診時問題太多是否會引起專家反感?
醫療機構推薦的臨床試驗是否要參加?
……
歡迎閱讀本文也歡迎觀看直播回放
◆◆◆
直播內容精彩節選
Q1:面診前做好哪些準備能讓專家提升好感度?
杜瀛瀛教授:
把以往看病的資料,比如近期的病理報告,出院小結、藥物清單以及拍的片子等等都按時間順序整理好,讓醫生能夠很方便地得到他想要的信息。肯定能大大提升醫生的”好感度”。
我面診的很多病人,能把自己一百多頁的檢查報告都理得整整齊齊,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很難不讓我們“高看一眼”。
這里還要提醒一點,我們不少地方不同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不能聯網。有時候你在 a醫院看病的檢查結果到b醫院去就可能聯網查不到了。所以盡量帶齊資料,避免要重新檢查。
也有的朋友說我自己用手機把片子拍一下拿給醫生看可不可以?這樣的想法很好,但如果拍的不夠專業,很容易模糊遺漏掉細節,導致醫生的誤判。所以我們還是建議盡量把重要的醫療資料分門別類的整理好,拿原件去找醫生。
Q2:面診時我絮絮叨叨提出很多問題,醫生會不會反感我呢?
杜瀛瀛教授:
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間經常遇到病人,會說我沒有任何要求,什么花費、副作用都可以有,你只要把我病治好就行。能治好當然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但作為醫生我們也不希望來面診的病友只聽個寬泛的建議就走了。
我們更希望能聽到病人對治療的反饋和提問,幫助他解決切身問題。例如有病人說我還想要一邊上班一邊治療,所以我想優先考慮口服藥物,這就是一個明確的治療的訴求。作為醫生我們都特別愿意和這樣的患者來打交道。因為不用我們再去瞎猜怎么樣的選擇對他更好。
你的治療預算是多少?你的治療訴求是什么?你能接受或正在承受哪些、哪種程度的副作用?包括你現在的情緒狀態如何?很多問題都不是羞于啟齒的,如果能明確的告訴我們你的感受和訴求,我們就能更好的服務于你。
當然,如果你能有備而來的, 提前列好三五個關鍵問題,邏輯清楚的告訴我們自己碰到了什么問題,想解決什么問題我們就更高興了。
Q3:當醫生向你推薦臨床試驗,是要開始坑人了嗎?
杜瀛瀛教授:
很多人聽到臨床試驗想到的都是去當小白鼠,進行生死未卜的危險實驗。
第一個反應就是拒絕,也非常抵觸。
但我還是要建議大家去認真詢問下這是什么新藥,什么研究,再做決定。現在新藥的研發正在飛速的發展,因此很多即將上市的新藥都需要臨床試驗。另外一些在國外已經上市的、在成熟運用的藥物想要在國內上市也需要進行臨床試驗。這對于很多患者都是個不錯的選擇。
安全方面大家也可以放心。市面上絕大部分的臨床試驗都是非常安全的,國家有專門的機構、法規政策來對志愿者進行保障,也有專業人員來進行嚴格審核來保證參與者不會受到傷害。
如果通過臨床試驗,我們可以更快的用上新藥,并減輕治療負擔為什么不考慮下呢?
Q4:見過了這么多形形色色的患者,您對他們有什么建議、忠告?
杜瀛瀛教授:
首先就是要做到“不憋著”。要勇于表達自己的情感、意愿、疑慮甚至不滿。經常有病人跟我們說,我還看了哪兩個專家,那兩位推薦的治療方式都不一樣,一個讓我先開刀再化療,一個讓我先化療再開刀,我到底該聽誰的?有這樣的問題,我很希望患者能及時提出來,由我們來給你解釋不同治療間的利弊如何。
不要因為怕冒犯到醫生而憋著心里的疑惑。這些負面的情緒憋在心里只會不斷發酵,徒添煩惱。當然,如果你的情緒是正面的,能讓醫生、家人分享到你的信任、感激,也會大大提升我們的成就感。
第二就是做到“不著急”。很多人查出惡性腫瘤都有個不愿接受的過程。想到的都是盡快注意開刀,盡快完成治療,盡快回歸正常生活。所以往往都很心急。但其實,大部分腫瘤治療并不能這樣。惡性腫瘤它是一個“慢性病”,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它不是突然發病的,也不是能立刻治愈的。我們要理性的面對它,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千萬不能“病急亂投醫”,聽信一些毫無根據的,說是一周、一個月低成本就能治愈癌癥的“偏方”、“秘方”。就像考試做題一樣,心慌了、心急了反而容易犯低級錯誤。
第三就是“不攀比”。我知道很多患者喜歡和病友溝通,也會加病友群一起討論病情。這點很好,但是我不建議和別的病友“攀比”——為什么人家化療一個療程一千塊,我要一萬塊?為什么人家能用靶向藥,我不能用?即便是同一個癌種,分期不同、腫瘤位置不同、基因突變不同……種種不同都會導致我們的治療難度不同。治療選擇也是千人千面。所以用藥沒必要比較,癥狀也沒必要比較,頻繁的比較帶來的只有焦慮。
對待惡性腫瘤,我們不妨既來之,則安之。在戰略上藐視它,在戰術上重視它。多想想自己在平時該如何更好的配合醫生,配合治療,如何更好的休息,如何更好的抵抗癌癥,而不是反復去憂慮一些已經發生、無法改變的事情。
作為醫生,我們一直希望能全程管理我們的患者并和他們成為朋友。我們有很多長期生存的病人,也確實是“彼此一握手,一生是朋友”。希望大家不要將醫生當成一個配藥的工具人,而是一個知心的老友一樣心貼心的去交流想法。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