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數過
自己一天要掏幾次耳朵
一伸一轉一掏,一氣呵成
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快樂
但是!掏耳朵遠比你想象的危險
稍有不慎就會導致一系列
不良后果,
輕則引發耳道炎
重則導致聽力障礙甚至聽力喪失
那耳朵還能不能隨意掏?
應該怎么掏?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
快來跟著專家
get正確的掏耳姿勢吧~
耳屎又叫“耳垢”,同時還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學名叫“耵聹”,是耳朵內皮膚腺的分泌物,同時還混有一些灰塵和皮屑。細究起來,它的成分包括約60%的角蛋白,12%-20%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醇類、角鯊烯,以及6%-9%的膽固醇。有的耵聹富含油脂,狀如膠脂,呈咖啡色,俗稱“油耳”。耵聹和外耳道皮膚上的絨毛一起形成了保護外耳道和粘附外物(塵埃)的第一道屏障。
其實,耳屎是被名字耽誤的耳朵的天然“護衛”,它的作用不可小覷:
清潔耳道:耳屎能夠粘附局部皮膚代謝產生的脫落細胞和進入到外耳道中的灰塵,從而起到清潔耳道的作用。
殺菌:耳屎中的脂肪酸,讓外耳道處于一種弱酸性環境,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反復掏耳容易破壞這種微環境,使得一些致病菌乘機而入,如常見的真菌感染,會瘙癢難忍。
保護鼓膜和耳膜:耳屎就好比耳朵的哨兵,守著外耳道的大門,防止異物進入耳朵,從而起到保護耳道和鼓膜的作用。當小蟲子進入耳道后可以減少其直接損害鼓膜幾率。
保護聽力:外界各種不同的聲波傳進耳朵,從而引起鼓膜振動,所以人才能夠聽到各種各樣聲音。但是如果聲波過強的話,例如打雷、爆炸等,鼓膜會因為聲波過強而受到劇烈震動,非常容易受到損害,久而久之,聽力就會下降。而耳屎的存在,就可以像消聲器那樣減低聲波的沖擊,從而保護鼓膜,保護聽力。
潤滑保濕:如果沒有耳屎的存在,耳道會非常干燥,容易導致耳朵癢、皮膚燒灼感等不良反應。
頭頸腫瘤中心醫生介紹道:
一般情況下只要耳朵不痛、不癢、聽力好,耳屎不必人工清除,一般能自行排除。
但如果耳屎過多引發了不適,則需要清理耳屎。耳屎并不會在耳朵里過多過久的堆積。外耳道是有自潔功能的,大部分人的耳道都能自動排出多余的耳屎。人的外耳道皮膚在生陳代謝過程中,可以自動的緩慢向外移行,于是將附著在其上的耳屎“運輸”出耳道。咀嚼、打噴嚏、張、閉口等動作都能幫助我們排出變成薄片狀的舊耳屎,為新耳屎騰出空間。
所以,并不是所有耳屎都需要我們自己來掏。
因為耳朵是人體的敏感器官,當我們自己掏耳朵,或采耳師們利用工具,如鵝毛棒、鋏子、震子、馬尾等清除外耳道內的耳屎時,會對外耳道內的神經末梢產生刺激。感覺神經末梢會把這種激轉化為神經沖動,傳遞給人體最感性的器官—大腦,使人在酥癢和緊張之后獲得享受與放松,這感覺讓很多人欲罷不能,這個手自然不容易摁住。
但是,摁不住也要讓自己忍住,因為平日里看起來不起眼的掏耳操作,很可能會毀掉你的耳朵!
01
鼓膜厚度僅 0.1 mm,掏耳操作不當導致鼓膜穿孔后,會直接導致聽力下降。
02
鼓膜穿孔愈合前,耳道進水會通過穿孔處進入中耳,引起發炎,導致中耳炎,進一步導致聽力下降,或耳道長期流膿流水、瘙癢等問題。
03
方法不當還可能導致耵聹栓塞,導致聽力減退、耳鳴。
04
工具不當或不潔,容易引發外耳道真菌感染。
05
自用藥水,可能導致外耳道濕疹,繼發其他感染。
06
共用挖耳工具,會傳染疾病。
建議大家掏耳次數不要太過頻繁,正常情況下,一月一次就行了,如果生活環境相對復雜,或者是很容易產生耳屎的體質,則可以適當調整掏耳的頻率。
采耳店良莠不齊,不少街邊采耳工具存在重復使用、消毒不達標的問題,保險的話還是去正規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在直視下將需要清理的耳屎取出,如果耳屎特別硬,還需要使用特殊的藥物進行浸泡變軟以后再取出,或沖洗出來。不建議自行購買藥水滴耳,不僅不能起到松軟效果,還可能引起真菌感染等問題。
平時,實在忍不住,可以使用軟質小棉棒或者洗干凈的手指,一定不要留指甲。在外耳道口處輕輕旋轉即可,深度不宜超過1.5厘米。
避噪音。人倘若長時間接觸機器轟鳴、車輛喧鬧等各種噪音,會使聽覺疲勞,聽力急劇減退。
戒挖掏。經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傷耳道引起感染。耳道奇癢難受時,可以用棉簽蘸少許酒精或甘油輕擦耳道。
慎用藥。盡量避免應用耳毒性藥物,如慶大霉素、鏈霉素等。
常按摩。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風穴和聽會穴,可以增加內耳的血液循環,有保護聽力的作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