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生活方式、膳食結構的改變以及城市污染等危險因素的逐漸加重,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最新癌癥數據庫GLOBOCAN2020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例,中國癌癥死亡病例300萬例。預測中國癌癥發病數和死亡數在未來的20~30年內將持續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癌癥”大國。中國結直腸癌正以每年7.4%的速度快速攀升,其中,年輕人發病比例增加,總體發病平均年齡已趨向于發達國家,已成為全球結直腸癌年新發病例最多的國家。
國家癌癥中心曾發布最新癌癥數據,一人一生患癌風險高達36%,其中約有1.2億人是結直腸癌高危人群,近600萬人患有結直腸癌或早期癌前病變,約有85%結直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晚期。
簡單算一筆賬:2020年中國新增結直腸癌患者56萬例,假如每人診療需平均花費10萬元,那么結直腸癌造成560億元的社會負擔。
由此可見,中國結直腸癌防治形勢嚴峻,篩查與早診早治勢在必行;結直腸癌防治要以預防為主。當下正值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需要告誡人們:不論是在節假日,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可忽視膳食結構的調整,注意避免以下7種常見的危險因素對身體的危害。
一、7種常見的危險因素
1.膳食結構以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為主
膳食結構以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為主是結直腸癌常見的危險因素。精細纖維素的攝入,也被認為與結直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與之相反,新鮮蔬菜、水果等在提供機體粗纖維的同時,可以補充機體的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對機體抗結直腸癌有保護作用。
2.紅肉、油炸、腌制食品及加工肉類
在高溫下烹飪肉類,尤其是煎、炸、熏、烤后的食物會更大程度的產生雜環胺(HCA)和多環芳烴(PAHs)的形成,兩者都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關。腌制食物被認為與結直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紅肉中含量較高的血紅素鐵已被證明可通過刺激內源性致癌亞硝基化合物的形成來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加工過的肉類,例如香腸也會產生HCA和PAHs,而且經加工的肉類脂肪含量高于紅肉,可能會通過合成二級膽汁酸而刺激結直腸腫瘤的發生。
3. 肥胖
肥胖的人群,其胰島素水平增加,胰島素的增加可以促進細胞生長和抑制細胞凋亡,這與結直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另外,身體肥胖也會刺激身體產生炎癥反應,會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
4. 過度飲酒
乙醇氧化的有毒代謝產物—乙醛,可使結腸細胞癌變。同時,較高的乙醇消耗會使機體產生具有遺傳毒性和致癌性的活性氧的增加,從而誘導氧化應激反應,誘發結直腸癌。另外,酒精可作為致癌物溶劑,促使致癌物進入口腔、食管、胃腸道等,影響激素代謝和DNA修復機制,從而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生風險。
5. 吸煙
吸煙是結直腸癌發病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且與吸煙的年限和總量有一定的劑量效應關系。吸煙量每日增加10支可使結直腸癌風險升高7.8%,吸煙量每增加10年包(年包:數值=吸煙量×吸煙年數)則可使結直腸癌風險升高4.4%。
6. 炎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等炎性腸病患者隨著病程的延長和病變范圍的擴大,其結直腸癌發生率增高。左半結腸病變患者發生結腸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3倍,而全結腸炎患者的風險較普通人群增加5~15倍;據估計,10~20年病程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結腸癌發生率為0.5%,其后增加至1%。
7. 遺傳因素
結直腸癌是多基因疾病,其發生主要與體外和體內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相關,散發性結直腸癌和遺傳性結直腸癌的區別,主要是環境和遺傳的作用大小不同,在遺傳性結直腸癌中,遺傳因素的影響力度較大。家族史是遺傳因素最直接的體現,患癌的危險度同家族史密切相關,而且危險度的大小與家族史中結直腸癌親屬的數量、是否為一級親屬以及發病年齡等因素相關。
二、結直腸癌高危人群
1.腸癌高發區的成人
我國腸癌發病中位年齡為45歲左右,故我國腸癌高危人群可定為35~40歲。在地區分布上,主要以一線大城市如北、上、廣、深和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城市為高發,可能與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缺乏運動和工作壓力及生活壓力大相關。
2.結直腸腺瘤患者
許多研究表明,有腺瘤的結直腸癌粘膜較無腺瘤的正常粘膜癌變的可能性高100倍,而結直腸腺瘤患者在初次發現腺瘤摘除后,有30%~50%的患者日后可再發生腺瘤,因此結直腸腺瘤患者在治療后仍應遵醫囑嚴密隨訪復查。
多發性家族性息肉為一類遺傳性疾病,約有40%的后代可接受遺傳,一般于8~10歲始出現多發性的結直腸腺瘤(大多數為管狀腺瘤,個別為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在20歲左右時,整個結直腸可布滿數百個大小不一的腺瘤,如不積極治療,大部分患者在40歲左右可出現癌變。
3.以前患過結直腸癌者
約有2.5%~11%的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可再患原發性結直腸癌。因此,結直腸癌患者根治術后應作為高危人群監測和隨訪觀察。
4.盆腔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者
國外有學者報告宮頸癌放射治療后,直腸癌發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因此,可視為高危人群監測和隨訪觀察。
5.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本病發生結直腸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高5~10倍,病變持續活動者較為常見,而一過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癌變風險與正常人相近,但也需要給予積極的干預和治療。
6.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
大量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腸癌發病率高于對照組3倍左右。統計分析表明,其主要原因是與共同的飲食結構有關,而與遺傳關系并不明顯。
7.遺傳相關疾病
以下疾病患者及其一級親屬:腺瘤性息肉綜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錯構性息肉綜合征、黑色素斑一胃腸多發性息肉綜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PJS)、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結直腸癌、慢性肉芽腫性結腸炎。
8.其他重要疾病
慢性腹瀉或慢性便秘、經常黏液性血便;糖尿病、膽囊結石、闌尾炎術后等。
9.其他
無癥狀的免疫法糞便隱血檢測陽性的高危人群等。
三、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
上述高危人群,要提前進行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并建議篩查起始年齡在40周歲前;有家族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應提前在青少年時期進行篩查。
主要的篩查與早診方法:
1.結直腸癌高風險因素問卷調查及亞太地區篩查評分(APCS評分系統)
2. 高敏免疫定量糞便隱血檢測序貫結腸鏡檢檢查
本期編輯:趙長林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