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世界上最為致命的癌種之一,被稱為“癌中之王”,我國國家癌癥中心2018年數據顯示,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僅為7.20%。患者一旦被診斷為胰腺癌,其發病率與死亡率之比幾近1:1。蘋果之父喬布斯、諾貝爾得獎者斯坦曼、著名男高音帕瓦羅蒂,原國務院副總理、政治局常委黃菊,香港胖姐沈殿霞…均死于胰腺癌。
因胰腺癌去世的名人們
那么,胰腺癌究竟為何種如此兇險?讓如此多的名人遭此厄運。
首先,胰腺癌由于位置“隱蔽”,且發病早期沒有特異性表現,所以極易錯過“早期”黃金治療時期。患者如果不是刻意做相關影像學和腫瘤標志物的檢查,很難在早期確診;
其次,胰腺與肝、膽、腸、胃等器官緊密相鄰,是僅次于肝臟的人體第二大消化腺,兼具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幫助消化食物;內分泌腺分泌內分泌激素,如胰島素等,維持血糖穩態。一旦胰腺發生問題,患者的消化功能急速下降,各種癥狀也將隨之出現。等到患者出現腹痛、黃疸、納差、消瘦等癥狀時,基本已是晚期,喪失了根治手術的機會;
此外,胰腺癌惡性程度高,對放化療不敏感,未治療的生存時間僅4~6個月。而且,胰腺癌轉移至肝臟、淋巴結的概率高,術后復發率也極高,可達80%。
- 胰腺的患病風險與何有關?
胰腺癌發生相關的危險因素有:
1. 肥胖;
2. 2型糖尿病;
3. 吸煙;
4. 酗酒等。
5. 5%~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遺傳易感因素。
- 何類人群應進行篩查?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胰胃外科改進版胰腺癌高危因素和評分,設計了高危人群篩查量表,并進行胰腺癌患病風險分級,以指導胰腺癌篩查。
綜合各項危險因素,評分≥40分即為胰腺癌高危人群,建議接受進一步的臨床檢查。根據危險因素評分,可將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分為:低風險人群(40~70)分、中風險人群(71~99分)和高風險人群(≥100分)。
當在風險篩查過程中提示胰腺癌可疑時,應積極接受胰腺癌專科檢查,從可疑患者中確診胰腺癌患者。對于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合并遺傳易感基因的患者,應定期進行胰腺癌篩查。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胰腺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指出,胰腺癌低風險人群每年篩查1次,中風險人群每6個月1次,高風險人群每3個月1次。
- 胰腺癌的篩查方法
血清CA19?9
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診斷標志物,其診斷胰腺癌的靈敏度為79%~81%。除血清腫瘤標志物之外,循環腫瘤DNA、循環腫瘤細胞及外泌體檢測等也可用于胰腺癌的診斷及療效評估;
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胰腺癌的最重要方式,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有多期增強CT和動態增強MRI。PET?CT和PET?MRI可顯示腫瘤的代謝活性及其負荷,可作為CT或MRI檢查的補充,在發現胰腺外轉移、評價全身腫瘤負荷方面具有優勢;
內鏡超聲
EUS及其引導下的細針穿刺活檢不僅有助于對腫瘤T分期及胰周淋巴結轉移的判斷,還可獲取組織學標本明確病理學診斷。
近年來隨著胰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越來越多的人群因這一疾病而被奪去生命。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警惕胰腺癌的發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與規律作息,定期體檢也很重要。一旦有胰腺類疾病相關癥狀要及時就醫,切勿諱疾忌醫。
參考文獻:
1. Hu C, Hart SN, Polley EC, et al. Associationbetween inherited germline mutations in cancer predisposition genes and risk ofpancreatic cancer[J]. JAMA, 2018,319(23):2401?2409.DOI: 10.1001/jama.2018.6228.
2.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早診早治學組.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胰腺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0,36(12):2675-2680.
3.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 中國胰腺癌診治指南(2021)[J]. 中華外科雜志,2021,59(7):561-577.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