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序更新,春回大地,2022年2月17-19日舉行的ASCO-GU大會,為全球泌尿腫瘤領域醫生帶來一場學術盛宴。3月1日,百濟神州公司舉辦了“濟語·愈百家——2022 ASCO-GU Highlight”線上會議,邀請眾多國內青年才俊和學術大咖,共同探討ASCO-GU治療進展。
本次大會邀請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周利群教授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劉卓煒教授擔任大會主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李凡教授、山東省立醫院的寧豪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張瑞赟教授做主題演講。
大會伊始,劉卓煒教授致辭表示,為提高患者總生存、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單一治療手段已無法滿足腫瘤的治療需求,作為外科醫生,全面了解腫瘤綜合治療模式、制定綜合治療策略愈發重要。今年ASCO-GU大會帶來了多個泌尿腫瘤藥物的最新進展,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決策依據。
聚焦前沿——免疫聯合ADC治療UC前路璀璨
李凡教授從晚期UC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的更新要點著手,為我們分享了ASCO-GU中尿路上皮癌(UC)的進展薈萃。免疫治療(IO)+抗體偶聯藥物(ADC)已成為晚期UC研究布局最多的ADC聯合治療方案,TROPHY-U-01研究和DS8201-A-U105研究來看,客觀緩解率(ORR)屢創新高,ADC藥物在聯合治療時代前景廣闊。但由于IO+ADC研究的樣本量較小,且缺乏總生存期(OS)數據,安全性較單藥治療更差,因此在臨床的應用仍需更多數據的支持。
對于鉑類不耐受患者的一線治療,既往KEYNOTE 052研究和IMvigor 210研究以及本次大會上公布的ARIES研究已明確免疫單藥治療的結果,而探索免疫聯合靶向治療方案的BAYOU研究和LEAP-011研究結果差強人意,LEAP-011研究中,試驗組對比安慰劑組的無進展生存期(PFS)、OS均未達到統計學差異。此外,PARP抑制劑的各項研究雖無特別的亮點,但對于HRR突變患者而言,PARP抑制劑仍可作為一線維持治療的選擇之一。
對于MIBC的新輔助治療,各大指南推薦以順鉑為基礎的新輔助化療,但對于順鉑不耐受患者尚缺乏標準新輔助治療方案。ADC單藥及IO+ADC已廣泛布局MIBC圍術期治療,EV-103 隊列H中,Enfortumab vedotin(EV)單藥新輔助治療的ORR達36.45%。李凡教授總結道,UC的治療趨于多樣化,免疫治療仍是目前主流治療方案,ADC的優異療效廣為人知,如何平衡療效和安全性是未來仍需努力的方向。
立足循證——免疫藥物標準治療地位穩固
寧豪教授介紹了本次大會晚期和圍術期腎細胞癌(RCC)的更新要點。免疫治療是晚期RCC一線治療的基石,今年ASCO-GU大會上公布了CLEAR研究東亞人群亞組與Checkmate-9ER研究長期隨訪結果。
CLEAR研究亞組分析結果顯示,東亞人群PFS獲益(22.1 vs 11.1個月,HR=0.38)與總人群(23.9 vs 9.2個月,HR=0.32)一致;Checkmate-9ER研究最終OS分析顯示,試驗組較對照組中位OS和PFS顯著延長;新組合納武利尤單抗(Nivo)+阿昔替尼的療效與現有免疫聯合TKI方案療效相當。
上述研究再次證實了免疫治療+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對比TKI單藥治療的顯著生存獲益,鞏固了其作為一線標準治療的地位。
PD-1抑制劑單藥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是否可再啟用CTLA-4抑制劑?HCRN GU16-260-隊列A研究探索了二者聯合使用的時機,Nivo單藥治療可作為轉移性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的一線治療替代方案,低危患者ORR更高,但Nivo單藥無響應之后再啟用CTLA-4抑制劑的ORR僅11.4%,效果不甚理想。
此外,寧豪教授談到,泌尿外科醫生會更關心減瘤術的獲益。SWOG 1931(PROBE)研究擬探索減瘤術對于使用免疫聯合治療患者的獲益,預計2033年公布結果。
關于RCC圍術期的新輔助治療,NeoAvAx研究探索了免疫+TKI作為新輔助治療的療效,為RCC的新輔助治療帶來了新的研究思路,但仍需大規模研究驗證。既往關于TKI用于RCC輔助治療的研究大都折戟沉沙,而Keynote564的30個月隨訪結果顯示出良好DFS獲益,進一步支持免疫治療作為RCC術后輔助治療的標準方案。寧豪教授總結道,眾多免疫輔助治療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希望能得到令人鼓舞的結果。
第一環節演講結束后,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崔傳亮教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朱一平教授、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畢良寬教授和遼寧省腫瘤醫院的穆中一教授參與討論環節。
崔傳亮教授認為,EV、戈沙妥珠單抗(SG)等藥物的成功,代表著ADC藥物將是UC治療的突破點,而靶向藥的使用還需從分子通路的角度對患者進行篩選。
朱一平教授表示,目前免疫治療為UC患者帶來獲益,但無論是免疫治療單藥治療、雙免聯合還是免疫聯合靶向等組合,極少有大型Ⅲ期研究真正獲得OS獲益,因此仍需進行不斷探索。
畢良寬教授表示,免疫治療的發展推動了UC領域的治療決策的變化,尤其是新輔助治療,為患者帶來良好獲益。
穆中一教授對“可樂組合”的療效表示了肯定,CLEAR研究增強了臨床醫生對免疫聯合靶向的應用信心。
會議第二環節,由大會主席周利群教授進行主持。周利群教授表示,ASCO-GU作為國際重磅會議,每年有數百篇文章發表,其實不乏我們中國醫生的貢獻。今年的ASCO-GU內容豐富,UC、RCC以及前列腺癌等進展頗多,對臨床醫生的具有深刻指導意義。
走向精準——MIBC&UC跨入精準治療時代
張瑞赟教授做了《MIBC&mUC治療走向精準》的演講,他認為,從今年的ASCO-GU來看,精準醫學時代下MIBC和UC的治療重點逐步轉移到如何選擇藥物上來。UC作為高度異質性腫瘤,精確定位“Right Tumor”在現階段仍十分困難。
既往靶向治療藥物,如HER2靶向藥物、PARP抑制劑以及靶向Nectin-4和Trop-2已顯示出良好獲益,但效果有限,需進一步進行人群篩選因此尋求藥物組合方案成為研究一大熱點。藥物組合策略是克服UC固有異質性的方法,NORSE、BAYOU、RC48-C014等研究提示,選擇性小分子抑制劑和ADCs聯合IO可進一步提升療效,未來可期。
新輔助治療是MIBC系統治療介入的關鍵時機,從SWOG 8710研究來看,新輔助化療仍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對于新輔助免疫治療,大多數患者接觸到的是參加臨床試驗。
張瑞赟教授談到,影像學、生物標記物和液體活檢的發展推動更精準的MIBC分期和治療。仁濟醫院團隊在2022 ASCO-GU上發表了《RJBLC-I2N003研究-MIBC新輔助免疫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提示接受免疫單藥新輔助治療的患者病灶縮小,獲益明顯。
張瑞赟教授總結道,根據預后指標和生物標記物對MIBC進行裁剪,對于患者的挖掘意義重大,對于具有高危特征的患者,RC+系統治療仍然是標準選擇。對于低危的患者,通過綜合治療避免RC是近年的熱點。
演講結束后,在周利群教授的主持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張朋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張勇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吳開杰教授以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哲偉教授參與討論。
周利群教授表示,當前泌尿領域的藥物研究百花齊放,但并非所有的藥物組合都能發揮“1+1>2”的效果,仍需進行循證醫學的探索。
張朋教授講述了免疫治療的應用場景,如何通過外科手術或藥物治療將疾病在早期階段即控制,值得大家思考;此外,腫瘤治療走進了精準化時代,通過檢測手段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張勇教授與張瑞赟教授探討了仁濟團隊臨床試驗中的劑量應用問題,為免疫治療臨床的應用提供了參考。
吳開杰教授對新輔助免疫治療的潛在風險提出顧慮,期待更多專家分享臨床應用經驗。
最后,張哲偉教授表示,在UC疾病進展過程中,ATM基因突變狀態會發生改變,在轉移性UC中使用ATM抑制劑無法殺滅腫瘤細胞,而在淺表性UC階段使用放療或化療結合ATM抑制劑時,可使更多細胞發生凋亡,因此張教授也贊同,將腫瘤的治療控制在早期階段能使患者獲益更高。
總結
會議最后,周利群教授致辭發言。三位講者對ASCO-GU中UC和RCC的精華研究做了匯報,仁濟醫院在ASCO-GU上的研究結果也令人鼓舞。希望今晚熱烈的討論對泌尿腫瘤醫生的臨床診療工作有所幫助。作為泌尿外科醫生,不僅要耍好手術刀,更要緊跟前沿、緊追實事,了解藥物發展,綜合衡量治療決策,為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