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癌、微浸潤癌、浸潤性癌、轉移癌,乳腺癌有著多種多樣的形態,在這些不同類型的乳腺癌中,都有哪些區別與聯系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原位癌局限于乳腺導管上皮基底膜內,暫時不會向周圍侵犯,也不會發生轉移,一般也不會引起明顯的癥狀,一般只有在做影像學檢查的時候才會被發現。
根據來源的不同,乳腺原位癌可分為小葉原位癌和導管原位癌。
有研究發現,不同程度的小葉原位癌患者,終生發生浸潤性癌的概率為5%~32%,平均概率為8%[1]。
而導管原位癌則被認為是浸潤性癌的前驅病變,不經治療就可能發展成為浸潤性癌。
因此即便我們只是原位癌,也需要遵循醫生的指導進行治療。
大多數原位癌只需要手術切除即可,不需要進行化療、放療等治療。但如果醫生在評估后發現患者存在危險因素,就可能酌情選擇內分泌治療或者放療。
微浸潤癌是原位癌逐漸“蘇醒”,向浸潤性癌發展的早期階段,這時浸潤程度比較淺表,很少發生轉移。
等到發展成為浸潤癌,這個“怪獸”就要開始為非作歹了,能夠侵犯周圍組織,甚至沿著淋巴管道向區域淋巴結進行轉移。
患者這時可能出現疼痛、乳房腫塊、乳頭溢液、腋窩淋巴結腫大,甚至是乳房皮膚破潰等表現。
![]()
根據腫瘤的大小、侵犯部位,可將浸潤性癌分為早期、局部晚期、晚期;根據其分子分型,又可分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陽性型及三陰型。
溫馨提示:搭配閱讀,效果更佳
結合以上的分期分型,以及患者具體情況,需要選擇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及靶向治療等,對浸潤癌患者進行系統化治療。
隨著近年來醫學的進步,即便是浸潤性癌,多數患者也能獲得很好的療效,達到長期、高質量生存的目的。
這時候,乳腺癌已經不滿足于乳腺和區域淋巴結了,它開始搭上血液、淋巴液的“順風車”,向全身各處播散。
乳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是骨、肺、腦、肝等。根據其到達部位的不同,會引起不同的癥狀。
雖然轉移癌聽起來很可怕,但通過規范化治療,以及針對癥狀的姑息治療,我們只要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醫生,還是能實現長期生存的。
溫馨提示:本文僅作為科普文章,不提供專業診療意見,具體診療,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