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成因
一旦查出癌,我們很難不去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是我呢?”
兩三歲的小孩可能得大腦膠質瘤,從不吸煙的運動健將也可能得肺癌。
這是氣出來還是累出來的?這是熬夜還是抽煙導致的?我們又該如何最大可能的預防它呢?
目前的我們很難說出每一種癌的成因、每一個人患癌的原因。但從從宏觀角度分析引發癌癥的原因左不過兩大類:遺傳因素(占5%),環境因素(占95%左右)。
在環境因素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飲食和肥胖(占30% – 35%),另外還有:吸煙(占 25-30%), 炎癥(占15-20%),性的因素(占7%),以及酒精、輻射、病毒感染等等。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癌癥的發病機制,@良醫匯患者指南 公眾號特推出系列科普文,我們將依次為科普大家飲食、遺傳、輻射、病毒對癌癥發病率的影響。
本文為該系列的第一篇:病從口入篇。
——世界上真有抗癌食品嗎?吃出去的病我們能把它吃回去嗎?
在說到“病從口入”時,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食品”是真的可以防癌抗癌。小到幾塊錢一斤的抗癌蔬果,大到幾千幾萬的抗癌保健品,它們的防癌的原理往往都能找出理論依據但拋開計量談療效,都是耍流氓。
比方說我們化療的常見用藥紫杉醇,就是從太平洋紫杉的樹皮中的提取的。從這個角度講,紫杉樹皮肯定是抗癌食品,啃樹皮肯定是抗癌飲食,那為什么沒有人吃樹皮呢?
因為紫杉醇的收集率非常低,12公斤紫杉樹皮中只提純得到了0.5克的紫杉醇,只有0.004%。而我們化療時紫杉醇一次的用量大概在135mg-175mg/m2左右。吃一棵樹的劑量可能還不夠做幾十分之次化療,這又有什么用呢?
同樣道理的還有大蒜、胡蘿卜、洋蔥、綠茶等等,這些食材中確實有些抗癌作用的成分,但依舊是那句話:“拋開計量談療效,都是耍流氓”。就像湯不可能只撒一粒鹽就變咸,我們也不可能靠一頓飯里千萬分之幾的有效成分去實現防癌抗癌的目的。
有意識的進行抗癌飲食觀念是好的,但我們并不能把防癌完全寄托于每天多吃一個大蒜,多喝一杯綠茶上。“吃”出來的病很難再單純靠吃治回去,所以吃什么我們一定要認真選擇。
- 想要防癌,我們應該怎么吃?
比起想到把一日三餐當藥吃,我們更重要的是避免不良的飲食習慣。
1.忌多吃
肥胖是癌癥的一大誘因之一。肥胖既會導致身體的「亞急性」炎癥,為癌細胞的成長提供有利環境,也會帶來各類激素,例如雌激素、瘦素的異常分泌,引起細胞增殖紊亂。
根據美國癌癥協會的研究,體重超重大概貢獻了 8% 的癌癥發病率以及 7%的死亡人數。肥胖會明顯增加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食管腺癌、賁門癌、膽道癌、腎癌、胰腺癌、結腸癌、直腸癌和多發性骨髓瘤等11種癌癥的發生。
對于男性:
BMI 增加,對膽道的威脅最大。BMI 每增加 5,患膽道腫瘤的風險就會增加 56% ,而結直腸腫瘤看似風險較低,發病風險也會增加 9% 。
對于女性:
BMI 每增加 5,絕經期前乳腺癌的發病率就會增加 11%。腰圍臀圍比增加 0.1,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增加 21%。
PS:BMI = 體重(千克 ) ÷ 身高(米)2
BMI 在 18.5~23.9 為正常,24~27.9 為超重,28 以上被認為是肥胖。
控制飯量控制體重是避免病從口入的第一步。即便是抗癌的明星食品,如果吃得過多導致肥胖也會提升患癌的風險。
2、忌吸煙
抽煙致癌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人只是知道抽煙致癌,但并不知道抽煙是多么的致癌。煙草含有7000多種化學成分,300多種有害物質,例如焦油中的苯并芘、亞硝胺等都是強致癌物。
以英國醫師 50 年的隨訪研究為例,在 34 439 名男性醫師中,吸煙者發生肺癌的風險是不吸煙者的 14 倍;平均每天吸 1 ~ 14 支卷煙、15 ~ 24 支卷煙和 25 支及以上卷煙的醫師發生肺癌的風險分別是不吸煙醫師的 7.8 倍、12.7 倍和 25.1 倍(圖 1);吸煙斗煙或雪茄煙和吸混合煙的醫師發生肺癌的風險分別是不吸煙醫師的5.8 倍和 8.2 倍。上述證據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者罹患肺癌的風險高得多,且發生肺癌的風險隨著吸煙數量的增加而明顯上升。
除此之外,吸煙至少還能誘發10余種癌癥,除了肺癌,還有喉癌、口腔癌、食道癌,還可致膀胱癌、胰腺癌和腎癌、血癌都與肺癌息息相關。看到這里,還在抽煙的你慌了嗎?
3.忌酗酒
經常有人說:“女人睡前一杯紅酒,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養生。”但從防癌角度來講,這是完全沒道理的。無論飲用紅酒、啤酒、白酒,只要含有酒精,就有致癌風險。當然, 酒精攝入量越大,風險越大。有研究表明,全世界5.5%的癌癥發生和5.8%的癌癥死亡是酒精引起的。而所謂的“養生酒”更是商家的營銷話術,毫無任何科學依據。
那喝酒為什么會致癌呢?酒精本身并不是致癌物,不會引起基因突變。真正危險的是它在體內代謝的產物——乙醛。
酒精(乙醇)進入體內后,被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然后再被乙醛脫氫酶代謝為乙酸,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一頭一尾的乙醇和乙酸都相對安全,但中間的乙醛是明確致癌物,因為它能直接結合DNA,誘發基因突變。世界衛生組織把乙醛列為1 類致癌物。所以任何出于養生目的的喝酒都是無稽之談。
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
4.忌紅肉
《BMC Medicine》發表了過一項來自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領導的研究,其結果顯示:紅肉(牛羊豬肉等)和乳制品中存在的一種糖與血液中抗體發展之間存在直接的分子聯系,而這種抗體會增加癌癥尤其是結腸癌、直腸癌、胰腺癌、腎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我們每天紅肉的攝入應少于90g。如果實在想吃肉,不妨多用脂肪含量更低的白肉(魚蝦雞鴨肉等)代替。
5.忌重口
有證據表明不僅辣椒、胡椒,連過量攝入的鹽都會損傷胃黏膜,進而增罹患胃癌的風險。而且重口味的飲食還容易潛移默化的增加我們的食欲、食量,從而導致肥胖,這也會增加患惡性腫瘤的幾率。
6、忌燙食
我們食管的表面,覆蓋著嬌嫩的黏膜,食物的溫度對它有很大影響:
·10℃~40 ℃ 最合適;
·50℃~60 ℃ 勉強能耐受;
·65℃,會造成燙傷。
·80℃,食管黏膜上皮會出現壞死、不典型性增生。
目前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經過評估后已認為:超過 65 ℃ 的熱飲,屬于2A 類致癌物,有致癌風險。喜歡燙食也是我國食管癌發病率較國外更高的原因之一。
剛出鍋的包子、剛從火鍋里撈出的貢丸,剛泡好的熱茶……日常生活中很多熱騰騰的美味都明顯高于65℃。它們無疑會讓我們的食管每天都處于損傷-修復-損傷-修復的不健康狀態下,最終招致癌變。
7、其它
除了上述這些,不吃小作坊里的三無產品;不吃隔夜菜;不吃烤焦的、煙熏、高溫油炸的食品等等也能規避很多致癌風險。
雖然小編也知道,上面的飲食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完全做到。但怎么說呢?有意識的去盡量多做一點,總比什么也不做得好。“管住嘴,邁開腿”,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止是針對癌癥預防有好處,對于我們大多數的慢性病預防都有好處。
參考:
1.https://www.sciencealert.com/we-re-really-sorry-but-an-increase-of-even-one-drink-a-day-is-linked-with-reduced-brain-size2.https://www.livescience.com/61348-alcohol-damages-dna.html3.https://us.cnn.com/2021/07/13/health/drinking-alcohol-cancer-risk-study-wellness/index.html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bjc20153335.https://www.webmd.com/diet/news/20121114/alcohol-adds-100-calories-a-day-to-our-diet6.https://health.howstuffworks.com/skin-care/beauty/skin-and-lifestyle/alcohol-affect-skin.htm7.http://monographs.iarc.fr/ENG/Classification/index.php8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095-008-9661-99.http://www.cancer.gov/newscenter/cancerresearchnews/2013/LifestyleRecuceObesityRelatedCancers10.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factsheet/Risk/obesity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