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2000年到2014年間,我國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近幾年,20 歲左右的女性患者更是屢見不鮮。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乳腺科主治醫師楊青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在美國,年齡小于等于 35 歲的乳腺癌患者僅占全部乳腺癌患者的 3% 左右,而我國每年新發乳腺癌病例中,年輕乳腺癌患者占10%~15%,并且這個比例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顯著高于歐美國家報道的發病率。
不僅如此,臨床上,多數年輕患者比老年患者的腫瘤惡性程度較高,進展較快,對治療的反應較差。
正值青春,人生尚且匆忙,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癥,年輕乳腺癌患者將陷入怎樣的困境?她們又會如何應對?
天降意外
“確診之后,我哭了兩個月。”劉女士坦白道。
聽到這句話,你或許認為劉女士是一個悲觀的人,實際不然,這個曾經掩面痛哭兩個月的姑娘,實際上是一個29歲的活潑開朗的女孩,而在這之前,她身邊的人都認為她是一個樂觀積極的人,我們可以親切地稱呼她俐寶。
2021年,29歲的俐寶還在當地小學任教,跨入婚姻2年的她,正準備邁入人生的下一階段——做一個母親,孕育一個可愛的寶寶,給家庭添一份歡鬧。
大學畢業后,劉女士就被診斷出抑郁癥,去年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已開始逐漸減少用量。沒有想到的是,一場意料之外的疾病打亂了原有的計劃。備孕期間,在一次體檢中,醫生告知她的乳腺有腫塊,提示BIRADS4級,伴有淋巴結腫大,建議她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惶恐的她急忙趕到市級醫院做了穿刺檢查,得到的結果卻并不樂觀。
乳腺癌互助君:確診自己得的是最兇險的三陰性乳腺癌的時候,當下是什么感受?
俐寶:
我哭了有兩個月吧。雖然身邊有一些同事也得了乳腺癌,但是她們大多臨近退休年紀,沒有想到自己二十多歲也會得這個病。
俐寶說,患有乳腺癌的教師不在少數,之前一次住院的時候,同病房的都是老師,自己還有一個老師的群,里面都是患癌的病友。
工作給她們帶來什么?
俐寶:
從上班到下班整個時間段,幾乎都處于一個比較緊繃的狀態,擔心小朋友不小心受傷什么的,畢竟他們不像初高中的孩子,可以很好的溝通理解。
今年是俐寶工作的第七年,直到患病前她還在教一年級的小朋友,她稱他們是甜蜜負擔的熊孩子。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乳腺病診治中心主任醫師、乳腺病影像診斷專家劉萬花指出,乳腺癌也可能是一種職業病,教師、醫護人員、公司職員等壓力大的女性是乳腺癌的高發人群,日常需注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并定期體檢,如此才能做到早防、早查、早治。
圖源:攝圖網
與之相對的是,教職工患病對工作的影響反而比較輕。俐寶向互助君表示,女孩子有份穩定的工作真的很重要,生病后自己的薪資并沒有縮水,仍舊與之前一樣,單位也對她的情況表示了理解與支持。
由于乳腺癌治療的有些費用并不在醫保報銷范圍內,普通家庭的經濟壓力也會越大,這個時候,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無疑減輕了許多負擔。
俐寶說,自己還是想在精神體力都符合的條件下,回歸工作崗位,也是有一個寄托。
俐寶:
每次在家長群里看到其他同事在里面布置作業、和家長溝通什么的就還是很羨慕,希望今年九月,我就能回到學校上班,把自己當作一個正常人,這些日子就只是生了一場很大的感冒,重新出發。
凡事不能盡善盡美
患病前,俐寶是大家眼中的小太陽,樂觀積極,活潑開朗,在辦公室經常能聽到她的笑聲,也常常組織活動拉近大家的距離,外向的性格下,卻有一顆好強又執著的心,凡事追求完美,可一旦做的不好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抑郁、焦慮的情緒,她說這可能也是自己患上抑郁癥的原因。
這種爭強好勝的性格,在事業上能帶來很不錯的結果,可卻也為乳腺癌的發病埋下了種子。
復旦大學對80名年輕乳腺癌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45%的患者自認為是性格急躁,爭強好勝,求勝心切,追求成就,情緒容易波動,缺少運動的A類性格。人體內的負情緒長期沒有得到及時排解,就會進一步影響人的中樞神經,使人內分泌系統紊亂,引發機體內環境失調,使得人體抵抗力下降,癌細胞便可能乘虛而入。
生病后,最難受的事情
談到最不好受的事情,俐寶直言,父母是自己的最大軟肋。讀書十幾載,正要好好報答父母的時候,卻還要給他們制造負擔。尤其對于年輕患者來說,身體的苦痛尚且能承受,最難受的是給父母添麻煩。
俐寶:
家里沒有小輩,平常去上班了,爸媽也都在家沒有人陪,怪冷清的,現在整天待在家里,有更多的時間陪伴父母,也更熱鬧了。但是,這種熱鬧,是我不想要的。
而對于患有乳腺癌的獨生子女,這個擔心更會巨大化,俐寶說自己也有遇到幾個病友,都是獨生的,也才二十多歲,我們都經常說,萬一自己有什么事,那我們的父母怎么辦呢?也只好過好眼前,不去想它。或許好好照顧好自己,努力康復才是唯一的答案。
生命的延續,不止是孩子
這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推動著直線前進的人生列車駛上了另一條軌道。
原本有備孕計劃的俐寶說,治療后暫時不會考慮要小孩,相比別人,自己的身體已經承受了許多的痛苦,也沒有準備好迎接新的痛苦。
她也曾和先生討論過,未來如果有機會生小孩的話,自己不一定會要。她的先生則直接說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孩子只是點綴,甚至幽默地開解她,萬一生到熊孩子更難過。家里人也都支持并且尊重她的決定,都認為先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圖源:攝圖網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中,孩子往往被認為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這種愛惜與呵護交織的深厚情感,賦予了人無窮的勇氣與溫暖。而對于未孕的癌癥患者來說,懷孕、生產、哺乳的痛苦都是孕育生命必經的痛苦,努力抗癌、樂觀生活已經足夠花掉一個人的能量,能保持積極已然足夠,未來的答案留待以后填寫,重要的是珍惜所擁有的當下!
正能量,真能量
這種樂觀的情緒所能帶給治療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俐寶說,剛開始她知道自己患病的時候是很悲觀的,甚至遺書都想好怎么寫了,后來才了解乳腺癌,是治愈率很高的癌癥,早期的治愈率甚至可以達到90%。
在她情緒最崩潰的時候,在病友群里遇到了一位同樣是三陰乳腺癌的患者,第一個安慰她,她向俐寶袒露了自己的病情,從三陰性乳腺癌,發現時就已經是四期了,醫生也不太敢給她用藥,生怕她承受不住,沒有想到她化療后,達到了病理完全緩解(pCR),她也告訴俐寶,自己的精神狀態好了,藥物的副作用都會小很多。
俐寶:
是的,我自己也發現是這樣,我第一次化療是很難受的,后面調整好情緒了,慢慢地就感覺沒那么難受了。我也發現有些人是越來越難受的,他們的心態往往也更加悲觀。人的狀態真的能影響化療效果。
不少實驗研究也有類似結果,一些伴有焦慮、抑郁情緒的癌癥患者,接受化療后的副作用影響更加劇烈。惡性情緒的長期存在亦會造成患者機體免疫能力的降低,使得免疫系統識別清除惡性細胞的功能減弱,最終引發腫瘤復發和轉移。
因為自己淋過雨
/所以想給別人撐把傘
俐寶說,就像很多人不能理解抑郁癥,在患乳腺癌情緒低落的時候,也經常有人安慰她,不要想那么多就好。
俐寶:
其實這種安慰大多很表面,因為這個是個人的性格,沒辦法控制,我也去看過心理醫生,他們也說,性格原因很難改變。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沒有相同體會的人往往只能管中窺豹。也因此,病友就成了乳腺癌患者無可替代的暖光,俐寶說,有時候家人過度的安慰也是一種負擔,而病友間的相互取暖則更有真實感。一次次真誠的袒露,好比孤獨無助時一個平等熱切的擁抱,長夜從此有了一點微光。
圖源:攝圖網
俐寶打算,等自己狀態好一點了,就去拍一個藝術照,記錄一下自己做了乳房全切后的傷口。
俐寶:
挺多人不愿意面對這個傷口的,有的說看了就想吐,有的說看了之后想哭。我更愿意把它當作我人生的一個勛章,紀念我自己承受過的苦痛與磨難,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勇敢地面對這個疾病。
對生活,我想說
與厄運碰撞后,即便一地雞毛,但生活仍然要繼續,經過這場與癌細胞的戰役,俐寶對人生也有了新的看法與感悟。
俐寶:
還是要珍惜當下吧。以前都是在做一些規劃,像是28歲做什么,29歲做什么,30歲做什么,現在全部推翻了,直接變成了好好活著,珍惜身邊的人。把每一天都當作是很有意義的一天去過,像最近的3·21東航飛行事故,明天與意外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即使不是生病,也可能會有一些意外,真的要活在當下。
還有就是要存錢,生病真的是一筆很大的支出,給爸媽,和自己買一份重疾險真的是很重要的!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俐寶一樣,面臨著癌癥帶來的身心巨變,這個群體隊伍正在逐年壯大。
漫入年輕群體的癌癥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乳腺癌患者將面臨種種生理、心理以及社會考驗,包括乳房切除手術導致的外在身體形象改變、治療可能帶來一系列不良反應或不適感、疾病造成的家庭角色改變等。
多項研究認為,年輕患者的社會、心理適應度好于年紀大的患者。相較于中高齡患者,年輕患者的身體素質更好,精力相對更充足,能夠參加的社會活動和可獲得的應對資源相對較多, 可以通過更多途徑尋進行自我調適。
采訪中,俐寶也表示自己身體可以,閑暇的時候會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散步,自己在家的時候還會畫畫、玩樂高等。
圖源:攝圖網
朋友、家人的親密陪伴,能給乳腺癌患者們帶來強勁的鼓勵與支持,而這些也正是乳腺癌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念支撐和動力源泉,能夠促進她們更自信地回歸、適應社會。
戰勝乳腺癌,規范治療促進康復,這都不是一個人的戰役,而是一個家庭,一個群體的力量凝聚。
前路雖長,但你,并非孤身一人!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