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買老來瘦,我要減肥!”
張大叔今年65歲,別人都說老年人瘦一點比較好,胖了三高、心臟病啥的會找上門。于是他特意開始節食,還吃各種減肥餐,折騰了大半年,確實肉眼可見地瘦了。
不過開始節食之后,他總是感覺渾身無力,很累,最近張大爺走路腿直打哆嗦,摔了一跤骨折進醫院了,醫生說他已經營養不良了,得多補充營養才好。
不是瘦一點比較好嗎?怎么自己還減肥減出病來呢?張大叔想不明白。
一、千金難買老來瘦?北大研究結論恰恰相反
一般來說衡量一個人的胖瘦,往往以BMI(體重指數)為標準,計算方式為: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正常體重:BMI=18.5~24.99
過重:BMI=25~29.99
肥胖:BMI>30
老年人的胖瘦和死亡率之間也有聯系,一項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研究調查就揭示了,對于中國的老年人來說,老來瘦并不是好事,體重指數低的老年人反而面臨著更高的死亡風險。
調查覆蓋了我國23個省份年齡在65~105歲的13411名受試者數據,其中男性老年人5815人、女性老年人7596人。
結果發現,老年人如若可以消除低體重,可一定程度降低過量死亡風險,其中老年男性、女性分別可降低約2.9%和3.9%。特別是對于中國老年女性而言,消除低體重指數可讓健康獲得更大益處。
研究沒有發現發達國家中老年人體重和全因死亡風險之間U型關系,過重老年人的死亡風險甚至和正常體重指數的老年人死亡風險沒有顯著差異,也就意味著肥胖沒有顯著影響中國老年人的死亡風險。
值得提醒的是,文章主要研究對象大部分都是童年、年輕時經歷過食物短缺和營養匱乏新中國建設初期的老年人,可能并不適用于未來的老年人,肥胖會對未來的老年人帶來更大的影響。
研究認為老年人過瘦對于健康非常不利,這似乎和民間傳統的一些觀點有些背道而馳,中間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為什么老年人不要太瘦,而是要多長肉?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八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左小霞表示,老年人的BMI應維持在18.5~25之間最為適宜。人體在35歲之后,體內的肌肉儲存量就開始以每年0.3~0.8%的速度流失,力量也會逐漸變弱。在60歲時,老年人身上的肌肉含量約只有年輕時的75%。
太過消瘦的老年人,身體的抗擊打能力相對較弱,一旦身體出現跌倒等意外事件,身體難以經得起疾病消耗。保持微胖有助于幫助調節免疫力、延緩衰老,體內有充足的脂肪儲能還可以幫助老年人抵御寒冷,保護體內重要器官。
雖然老年人身材過瘦對健康不利,但是也要注意別過度肥胖,過度肥胖會增加多種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風險,同樣對健康不利,老年人保持在“微胖”狀態最為合適。
建議老年人多關注身體的這幾個部位,這些部位多長一些肉對健康有很大好處。
三、上了年紀,這幾個部位多長肉
1、胸肌
適當的鍛煉胸肌,可幫助老年人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老年人日常可以這么鍛煉,采用站姿/坐姿,將手臂打開180°,大小臂垂直將手掌向前,讓雙手緩慢的上伸到極限,而后恢復原樣,每天做15次左右。
2、手部肌肉
手部肌肉和握力之間有很大關聯,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過多項與握力相關的報告后發現,握力每增加1kg,或可降低3%的死亡風險。鍛煉握力的方式也很簡單,日常經常握拳即可。
3、腿部肌肉
腿部肌肉無力是衰老的表現之一,在腿部肌肉提升后,老年人出現摔倒、骨折的風險也會隨之降低。建議日常可通過半蹲來鍛煉腿部肌肉,將雙腿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兩腳呈八字形,隨后慢慢屈膝蹲起,類似蹲馬步狀,最后收縮大腿用力蹲起還原。
一些老年人在生活中會發現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的大幅度下降了,這可不是什么好事,警惕是這兩種疾病所致。
四、老年人體重忽然變瘦,也要當心這些疾病
1、癌癥
大部分癌癥患者都會有身體明顯消瘦癥狀,因為癌細胞在體內不斷和正常細胞爭奪營養,導致營養攝入與消耗不成正比,讓患者不斷的消瘦下去。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身上會出現典型的多飲、多尿、多食以及體重減輕癥狀,這是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身體無法分解消化吸收葡萄糖,只能通過消化體內的脂肪來維持正常的身體需求。
對于老年人而言,過胖、過瘦都是不健康的表現,不必過分追求瘦,將體重維持在正常、微胖的范疇內才是比較健康的表現。
參考資料:
[1]《老年人的低體重指數與其死亡風險的關系》.人口與經濟.2018.05.24
[2]《一人長胖,全家發福風險高!一家老少都用得上的體重管理計劃》.生命時報.2020.10.13
[3]《肌肉有勁的人更長壽,趕在衰老前多做5個動作》.人民網.2019.7.10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