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真實世界EGFR突變型肺腺癌靶向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模式的全程管理 | 中國胸部腫瘤大會診

    多學科診療模式在腫瘤患者綜合治療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聯合腫瘤內科,腫瘤外科,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以及其他相關科室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及討論,以共同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治療方案,可以有效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質量。

    2003年起,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在吳一龍教授領導下開展了每周三下午的肺癌多學科病例討論,堅持近二十年來,為數千例患者提供了更優的診療決策方案,也培養了眾多腫瘤專科醫生多學科思維和協作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2021年3月,由廣東省醫學會肺部腫瘤學分會及廣東省臨床試驗協會/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助組(GACT/CTONG)牽頭,組織廣東省內的肺癌臨床領域各專科的專家開展了每月一期的針對肺癌疑難病例的“廣東大會診”項目,在10期會診中,各領域專家各顯所長,唇槍舌劍,集思廣益,把循證醫學的證據應用到具體的個性化病例上,充份體現了“醫學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藝術”。
     
    該項目通過線上直播和各大媒體報道,在國內肺癌臨床醫學界影響廣泛,對規范化肺癌多學科診療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在“廣東大會診”成功舉行的鼓舞下,為了匯聚更大范圍內的專家智慧,更廣泛地推廣肺癌多學科專家診療模式,廣東省醫學會肺部腫瘤學分會和廣東省臨床試驗協會/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助組(GACT/CTONG)聯合自2022年2月份開展“中國胸部腫瘤大會診”活動,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個針對肺癌等胸部腫瘤的全國性專家現場會診活動。
     
    我們將邀請全國各地胸部腫瘤治療領域各專業專家組成會診決策團隊,每個月定期針對有代表性的肺癌疑難病例進行多學科會診,集眾人智慧之利劍,拾循證醫學之護盾,為中國肺癌診治攻堅任務貢獻力量。

    第一場中國胸部腫瘤大會診于2月25日舉行。


    本場大會診病例

    1.

    病例介紹

    ?病史概要

    64歲,男性,PS1分。
    因“反復干咳3月余” 于2019-02-11我院就診。
    患者3月余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陣發性干咳,2019-1-29于外院行胸部CT增強提示:右肺上葉尖段腫塊(3.5*2.2cm),考慮周圍型肺癌,雙肺門、縱隔多發腫大淋巴結,雙肺、雙側胸膜多發轉移。
    既往史:乙肝“小三陽”病史10余年,未行抗病毒治療;
    個人史:吸煙15包/年,已戒斷1年;

    家族史:其父腸癌病史。

    ?病理

    2019-02-19于我院行左鎖骨上淋巴結活檢,病理:轉移性腺癌。免疫組化:腫瘤細胞 CK7(+++),TTF1(+++),免疫表型支持為肺來源。PDL1(22C3):TPS 10%+。

    圖1. 左鎖骨上淋巴結示腺癌浸潤

    診斷:右上肺腺癌cT4(IpsiNod)N3M1a (對側肺、胸膜)IVA期。

    二代測序(NGS)結果
    入組TRUMP研究行425-gene panel NGS:EGFR 19del 突變 p.L747_A755delinsPRS及多種共存基因變異。

    表1. NGS檢測結果

    ?治療經過

    一線厄洛替尼+貝伐珠單抗(A+T),療效評價部分有效(partial response,PR),出現3°口腔潰瘍,皮疹;1°ALT,AST升高,予恩替卡韋,護肝治療。

    因毒副作用,將厄洛替尼改為吉非替尼聯合,PFS1=5.8個月。吉非替尼+貝伐珠單抗,維持PR ,出現2°鼻衄,1°ALT,AST升高,貝伐珠單抗減量至300mg,PFS2=17.7個月。
    ?影像學檢查

    圖2. 從左至右:2019-1(基線),2019-6(厄洛替尼+貝伐珠單抗),2020-10(吉非替尼+貝伐珠單抗)


    2021-02-03頭顱MR增強提示多發腦實質轉移,肺維持PR,評價疾病進展(disease progression, PD),考慮局部進展。

    圖3. 顱腦磁共振檢查圖像

    再活檢明確耐藥機制

    ?2021年2月,2021年3月先后兩次行腰椎穿刺,送腦脊液NGS未見突變,腦脊液液基薄層細胞檢測(TCT)1次未見癌細胞,1次見可疑癌細胞。送檢外周血NGS未見突變。綜上因腦脊液見癌細胞,結合臨床考慮腦膜轉移。

    圖4. 腦脊液可疑癌細胞

    ?考慮患者為無癥狀腦及腦膜轉移,遂繼續吉非替尼+貝伐珠單抗治療。

    ?治療經過
    繼續吉非替尼+貝伐珠單抗治療, 3°蛋白尿,PFS3=11.7個月

    2022-1月復查評價PD,全面進展(原發灶增大,腦轉移增多,新發胸骨及C7轉移)

    A.

    B.

    C.

    新發胸骨轉移

    圖5. 多器官轉移的影像學結果:
    A:肺部CT;B:顱腦MR;C:胸骨CT

    再活檢明確耐藥機制

    2022-2-23血液10基因NGS:EGFR 19del 突變 (AF 0.27%),EGFR T790M 突變(AF 0.41%)。

    右上肺腫物穿刺病理:肺浸潤性腺癌,PDL1 : TPS 1%+, MET FISH(-);

    2022-2-24組織520 gene panel NGS:EGFR DEL19 突變 (AF 24.41%),EGFR T790M 突變(AF 15.99%), EGFR 18 號外顯子 G724S突變(AF 5.79%),及多種共突變。

    表2. 肺癌穿刺組織NGD結果

    △患者及家屬因既往連續兩次腰穿NGS未見明確陽性結果,拒絕行腦脊液檢查。

    病史小結

    64歲男性,吸煙者,PS1分。2019年診斷肺腺癌IVA期,EGFR 19del 突變合并多種共存變異。
    一線接受A+T模式:先后接受厄洛替尼、吉非替尼+貝伐珠單抗治療,總PFS=35.2個月。總體耐受性可,期間因2-3°不良反應更換EGFR-TKI及貝伐珠單抗減量。顱內無癥狀局部進展再活檢未見明確耐藥機制,繼續用藥有臨床獲益。目前全面進展,耐藥樣本檢出EGFR T790M突變,EGFR G724S及其他共存變異。

    ?治療時間軸

    2.

    病史補充

    謝淑飛(廣東省人民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醫師):

    該患者的基線影像學未見明確的骨轉移,目前影像學可見明確的骨轉移病灶,呈溶骨性破壞,提示進展;顱內病灶逐漸增大,稍微增多,進展緩慢。

    張永昌(湖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患者3°蛋白尿是24小時的尿蛋白定量嗎?

    張一辰(廣東省肺癌研究所 匯報人):

    不是,該患者的3°蛋白尿為尿常規中白蛋白+++或++++。

    張永昌:

    臨床上患者尿常規中白蛋白+++時,若檢測24小時尿蛋白定量,50%的可能出現<1g。這個可能需要完善的。患者使用貝伐珠單抗的過程中,有完善心臟彩超關于心臟EF值的評估和射血分數的評估嗎?

    張一辰:

    患者基線時心臟EF值和射血分數的評估是正常的。

    張永昌:

    目前專家推薦使用貝伐珠單抗患者應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心臟彩超檢查,評估貝伐珠單抗的心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毒性。

    董忠誼(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放療科主治醫師):

    患者目前全面進展,顱內病灶增多,患者現在是否出現顱內相應的癥狀?

    張一辰:

    目前患者沒有任何顱內轉移癥狀表現的,沒有惡心嘔吐,沒有肢體乏力,也沒有頭暈頭痛等不適。

    黃振華(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患者先后完善兩次腰穿檢查,腦脊液壓力高不高?

    張一辰:

    不高。

    康勁(廣東省肺癌研究所 病例一匯報人):

    請問病理科的顏主任,患者一次腦脊液可疑癌細胞能明確腦膜轉移嗎?

    顏黎栩(廣東省人民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醫師):
    這5個細胞是明確的腫瘤細胞,第一點特征是顯微鏡下可見細胞顯著增大;第二點特征是腫瘤細胞的核仁非常突出,下圖紅色箭頭示該細胞的核仁,中間藍染為細胞核;第三點特征是細胞核膜非常不規則,所以這三點高度支持它是癌細胞。
    吳一龍(廣東省人民醫院腫瘤學教授):

    糾正病史匯報中的一個地方,患者由于毒性不耐受而非進展,將特羅凱換成易瑞沙,此種情況不能算成PFS1。患者的病例小結:該患者A+T模式治療,總PFS為35.2個月,現出現毒副作用、疾病進展、腦膜轉移,耐藥樣本檢出 EGFR T790M 突變、EGFR G724S 及其他共存變異,所以目前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3.

    問題討論

    ? 問題一:

    是否立即更改第三代EGFR-TKI?

    A. 是 B.否 C.不確定

    投票結果:


    林劼(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放療科主任醫師)

    個人選擇立即更改第三代EGFR-TKI。第三代EGFR TKIs第一它能透過血腦屏障,第二對于 EGFR 19del,它是優選。

    吳一龍:

    大家意見一致,在這個問題的基礎上,該患者出現EGFR 18號外顯子 G724S突變,是否會干擾醫生診療的選擇?

    張永昌:

    EGFR 19 deletion 可分為兩種類型,EGFR 19 deletion EGFR 19 deletion-insertion,我們之前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的研究提示1,30多例 EGFR 19 deletion-insertion 患者接受了奧希替尼治療mPFS=5m , OS=10m,這可能提醒我們,在制定更換方案的治療決策時,需要考慮患者deletion類型以及伴隨突變類型,雖然目前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指導臨床醫生應該做什么決策,但是我們可以考慮更好的選擇。

    個人選擇double劑量的奧希替尼或伏美替尼,第一點我們之前的研究提示EGFR19 deletion-insertion 患者使用奧希替尼療效不佳1,同時我們的前期工作提示藥物劑量需要再上一個臺階;第二點患者目前有腦轉移,奧希替尼與伏美替尼在我們研究團隊建的人源腫瘤異種移植(PDX)分別有差異的,但現在還不清楚具體機制是什么。

    黃振華:

    個人首先考慮第三代TKI,選擇使用80mg標準劑量,患者現一代TKI治療后進展,既往的臨床研究double劑量考慮是TKI耐藥后不存在T790M 突變的病人,或者出現腦膜轉移。病理科的顏主任詳細分析且明確了患者腦膜轉移,對于腦膜轉移病人,80mg劑量開始是有效的,后續療效不佳時可再考慮double劑量。

    吳一龍:
    該患者有腦轉移,大家考慮進行放療嗎?

    董忠誼:

    2018年Nature Communication一篇研究提到EGFR 18 號外顯子 G724S 突變是T790M 突變使用奧希替尼后耐藥出現的突變2。個人考慮,這個突變對于現在使用奧希替尼為原始突變而非耐藥后突變,denovo突變對奧希替尼的療效有影響嗎?

    一些 case report 提示 G724S 突變可考慮使用阿法替尼,甚至在耐藥突變基礎上使用奧希替尼聯合阿法替尼,目前沒有更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所以個人認為應立即使用奧希替尼,如果奧希替尼療效佳,患者沒有任何的顱內癥狀,放療可以往后推,BRAIN研究提示放療延后對病人的認知功能等等會有更好的保護性。如果奧希替尼80mg療效不佳,可以考慮double劑量,或者如果出現顱內轉移相關的癥狀,可以考慮放療。這個可能要依據奧希替尼的療效是否受到共突變以及 G724S 突變的影響。
    潘燚(廣東省人民醫院放療科主任醫師)
    不同意目前放療。IV期患者全身系統性治療后全面進展,第一,病人目前無癥狀。第二,顱內病灶為多發的、彌散腦實質病灶的,并且存在腦膜轉移,局部只能姑息放療主要是全腦姑息放療來緩解減輕癥狀。第三,目前NGS提示T790M突變,三代TKI對腦轉移有效,有靶向藥物可使用,所以先使用藥后再觀察是否放療。
    吳一龍:
    剛才討論的過程中,有兩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一是EGFR 19號外顯子突變需要再細分亞型嗎?二是對新的、非常少見的亞型突變,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大家有些什么經驗?
    吳芳(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剛剛董醫生提到 EGFR 18 號外顯子 G724S 突變是denovo 還是耐藥后出現的?最近我們一個case report在歐洲腫瘤雜志發表,這個case是一名 denovo ALK 融合 G1202R 突變患者,ALK 抑制劑治療療效很好。這提示罕見的突變也可考慮TKI抑制劑。目前的指南支持,T790M 突變首選奧希替尼,我會選擇80mg劑量再根據后續的療效再作調整。
    周清(廣東省人民醫院肺三科主任醫師):
    隨著大panel NGS的普及,臨床醫生對多基因的認識和考慮越來越深入,發現的伴隨基因越來越多,伴隨基因給患者第三代TKI單藥的療效帶來多大的影響并不確定。

     
    王潔教授的BENEFIT研究將病人分為三大類,將伴隨基因的性質分成不同的干擾程度,研究提示不是非常強的驅動基因的干擾可能會相對小。該患者A+T獲益時間較長,腫瘤生長相對比較緩慢,目前無癥狀,所以若考慮這些伴隨基因的影響,在單藥基礎聯合其他手段,例如double劑量或聯合化療或聯合抗血管,或予局部治療,還是第三代TKI單藥治療,目前沒有標準答案。

    個人支持先單藥奧希替尼再評估其療效,用事實證明這些伴隨基因的影響是否值得改變單藥標準治療的決策。


    ? 問題二:

    若改用第三代TKI,是否繼續聯合貝伐珠單抗?

    A. 是 B.否 C.不確定
    投票結果

    張永昌:

    個人考慮繼續聯合貝伐珠單抗,主要有三點,第一,患者A+T治療獲益非常長時間,個人認為這應該來自于兩類藥物的合力。

    第二,剛才周主任提到的BENEFIT研究將伴隨突變分為三種類型,這是目前區分伴隨突變的主流分類原則。我們團隊發表在BMC Medicine的一個研究提示3,A+T治療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這種伴隨突變帶來的負面調控作用。
     

    第三,JAMA oncology已經有研究提到4,奧希替尼聯合貝伐珠單抗沒有獲益,但個人選擇繼續予貝伐珠單抗,由于該患者對貝伐珠單抗的毒性可耐受的,而且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的回顧性研究提示了腦轉移的患者接受TKI或者TKI聯合貝伐珠單抗,能夠改善血管的微環境,最終也觀察到OS的獲益5。所以基于這三點考慮,個人建議患者維持貝伐珠單抗聯合80mg奧希替尼。
    周承志(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
    不建議聯合貝伐珠單抗。第一點,A+T聯合治療進展后繼續使用貝伐珠單抗,目前沒有循證醫學證據。第二點,患者使用A+T治療的時間非常長,耐受性不佳,已經減量至300mg,從全程管理出發,避免出現嚴重的腎功能損害。
    蘇珊(廣州市胸科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個人支持暫停使用貝伐珠單抗,第一,患者已使用貝伐珠單抗將近三年,耐受性各方面已下降,為后續治療爭取機會;第二,顱內病灶穩定,無明顯顱內水腫高壓的狀態,第三代TKI對顱內病灶起一定的作用;第三,貝伐珠單抗目前在TKI跨線治療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
    黃振華:
    個人也考慮予奧希替尼80mg單藥治療,第一,奧希替尼聯合貝伐珠單抗目前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去年ESMO的一項來自歐洲的臨床研究提示,PFS未獲益。第二,貝伐珠單抗的不良反應,患者減量到300mg劑量的情況下仍出現3°蛋白尿。
     
    第三,倫理學角度,當需要確定一個治療方案是否可行時,臨床醫生必須明確獲益、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當沒有更好選擇、沒有別的選擇或者后線治療時,臨床醫生可能會選擇可能獲益的方案。現在我們已明確第三代奧希替尼肯定獲益的。

    吳一龍:
    分別來自中國、日本、歐洲的三個A+T臨床試驗提示,A+T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模式。臨床實踐中,病人使用貝伐珠單抗后療效尚可且往往容易接受。第三代EGFR TKI出現后,大家延續第一代TKI的想法,將第三代TKI聯合抗血管或者聯合化療,分別進行臨床試驗。
     

    2021年的一個重大發現,第三代TKI聯合貝伐珠單抗并沒有給病人帶來獲益,而是增加副作用。在JAMA oncology已經發表相關研究4,另外一個歐洲的ETOP 10-16研究在Annals of Oncology發表6,第三代TKI聯合貝伐珠單抗對比奧希替尼單藥也是陰性結果,兩個II期研究結果顯示了這種聯合在第三代TKI不起作用,反而增加副作用。所以目前我們不主張第三代TKI與貝伐珠單抗聯合。


    ? 問題三:

    對進展病灶(原發灶,轉移灶)是否進行局部處理?

    A. 是 B.否 C.不確定

    投票結果

    潘燚:
    我選C,是認為該患者現在這時間點上不應進行局部放療,患者目前無癥狀,但不確定未來能否局部治療,病人如果經過系統性全身治療后腫瘤寡殘留或者系統性全身治療后寡進展是,覺得這兩個時間點可行局部治療。
    林劼:
    我認為可進行局部處理。局部處理不僅包括放療,第一,胸部的局部治療給寡進展或寡殘留的病人帶來獲益。第二,局部治療包括鞘內注射,是否考慮?
    張永昌:
    我也選擇進行局部處理。

    今年2月份四川省人民醫院在JNCI發表了一項頭對頭的臨床試驗7EGFR mutation病人接受EGFRTKI+放療,這個研究取得了陽性的結果且倫理委員會提前終止研究。雖然我個人對研究有三個問題,已寫comment,目前未得到最后的結果,但該研究提示EGFRTKI聯合局部治療有效。同時我們楊農主任團隊進行的一項納入300例患者的研究,包括TKI治療和免疫治療病人,發現病灶縮小時行放療比病灶增大時療效更好。局部治療的原則是一定在全身病灶控制穩定的情況下再進行。

    目前我們醫院已予59例患者進行鞘內注射,主要是EGFR突變、ALK融合、ROS1融合等病人,鞘內注射的有效率評估包括影像學上、ctDNA和患者的思維能力的評估量表。鞘內注射雖有價值的,但是毒副反應較大,不良事件接近50%,這值得臨床醫生去考慮的。
    吳一龍:

    對于該患者,請問張永昌主任是否同意行鞘內注射?

    張永昌:
    目前這個階段,個人不推薦行鞘內注射。可以考慮胸部病灶和顱內病灶。個人認為患者現可考慮行放療定位,計劃一個月后復查時若病灶縮小則可進行放療。
    吳芳:

    個人不同意行局部處理。患者有兩次顱內進展的時間點,第一次顱內出現新發病灶,當時沒有靶向藥物可用的情況下放療科醫生很容易選擇進行放療;現在第二次顱內進展,明確出現T790M 突變,患者有對應的靶向藥物使用,個人不推薦進行鞘內注射。

    董忠誼:
    我選擇不進行局部處理。目前EGFR突變病人使用TKI時是否進行放療的一個循證醫學證據是來自于四川省人民醫院的SINDAS研究,研究針對的病人主要是寡轉移或是5個病灶以內的,把所有的病灶包括淋巴結進行SBRT放療,再聯合TKI,該研究取得比較好的結果。該患者目前無任何顱內癥狀,個人覺得最關鍵在于評估TKI療效能否達到預期的T790突變病人同樣有效的程度,先評估奧希替尼對于顱內病灶以及其他全身病灶控制的情況,如果顱內病灶或者骨等其他病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我也認可潘教授的意見,后續再考慮放療。
    蔣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
    我推薦不進行局部處理,剛剛張永昌教主任推薦病灶退縮后再行放療,會不會把TKI治療后無效或進展的病人排除在外?從患者目前的CT可見至少8個病灶,此時放療科醫生進行放療,患者獲益的可能性較小。患者目前胸壁骨轉移無癥狀,PS=1分,不推薦局部處理。
    周承志:
    我認為患者此階段不需要進行局部處理,也贊成潘主任的意見,未來可能進行局部處理。

    吳一龍:

    剛才討論提到SINDAS研究,很想聽聽張永昌主任對于SINDAS研究的具體評論。
    張永昌:

    第一,SINDAS研究設計和研究發表時的主要觀察終點不同,研究設計主要觀察終點是PFS,研究發表時由于提前達到終點,研究發表時改為PFS率。第二,研究入組后骨轉移患者占到73%,個人認為該人群存在非常大偏倚。Meta分析和Review的文獻報道中骨轉移病人一般不會超過60%。第三,該研究OS為25.5個月,與它同期發表的幾篇文章比較,OS相差較大,文章并沒有披露研究后面的細節。

    吳一龍:
    董忠誼也關注了這個研究,請問你對這個研究的看法?以及該模式是否可用于這個病例?
    董忠誼:
    我主要關注放療這部分,今天這個病例不符合該研究的入組標準,SINDAS研究對病灶有嚴格控制的,放療需要覆蓋所有的病灶再行TKI治療,達到協同作用,等于TKI控制全身,放療控制局部,該研究的PFS和OS均達到較好的情況。但是對于這病例放療并未能覆蓋所有的病灶且病灶廣泛,因此我不建議該患者使用SINDAS研究的方案。
    王震(廣東省人民醫院肺四科主任醫師):
    SINDAS的研究設計與既往其他研究不一樣,既往臨床研究寡轉移的局部治療是在病人治療效果好后再進行,該研究的病人一線進行局部治療和TKI治療,入組標準為總病灶不超過5個,選擇病人比較具有挑戰性的。

     
    關于寡轉移的局部治療,關鍵在于病灶選擇,一般的推薦不超過5個,也有I期臨床研究積極選擇10個病灶,寡轉移需要注意腦膜、胸水、腹水、骨髓、腹腔淋巴結等這些部位轉移不適合局部治療,由于這些部位轉移時全身系統性治療后根治性機率較低,目前這個病人建議使用可通過血腦屏障的奧希替尼,待療效評價后再考慮是否局部治療。
    聶強(廣東省人民醫院肺二科副主任醫師):

    目前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時代,腫瘤外科醫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晚期病人的治療中。對于這種晚期病人的進展,病灶的局部治療什么時候介入?總的原則應該是在全身病灶控制的情況下外科醫生再介入,可能會給病人帶來最大的PFS獲益。

    這個病人目前全面進展,個人覺得應該從全身治療考慮,患者目前無癥狀,局部處理可以往后,而且NGS檢測提示有效靶點T790M突變。后續根據全身治療后復查情況再決定是否干預。

    吳一龍:

    目前國際學術對寡轉移的4個觀點,第一是診斷時只有數目有限的病灶為寡病灶,一般是3個或者5個以下,例如SINDAS研究入組的患者;第二是根治性治療后的寡復發;第三是全身治療基礎上寡持續,其他病灶控制較好僅一個病灶持續;第四是全身治療的基礎上寡進展,即僅有限數目病灶進展,所以目前該病人都不屬于這4個情況。

    SINDAS研究是我們中國的驕傲,由四川省人民醫院團隊牽頭,今年年初在JNCI發表,引起較多評論,其中包括張永昌主任提到的comments,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這些病人OS和PFS如此短?研究結束時間太早,EGFR突變病人第一次進展后往往仍有許多藥物選擇。希望數據能夠進一步的補充,但是該研究已經告訴我們,EGFR突變病人一開始TKI+局部治療,PFS明確獲益。

    今天這個病例,第一點,我們建議馬上換成第三代EGFR TKI 80mg,待療效評價后評估是否局部治療。第二點,盡管患者之前A+T療效非常好,但是現在沒有證據支持繼續貝伐珠單抗治療,目前不考慮使用貝伐珠單抗。
    林劼:

    我提出一個疑問,關于奧希替尼聯合貝伐珠單抗,現在已經觀察到幾項I期或II期研究,包括WJOG8715L研究、WJOG9717L研究,一線使用時是奧希替尼+貝伐珠單抗,二線使用時研究納入的人群是T790M陽性病人,但是納入人群早期一線是單純靶向治療,雖然總體的PFS、OS獲益不顯著,我們也注意到它的IPFS實際上多方獲益的,對于腦癥狀明顯的病人,是否應該考慮?第二個問題,一線A+T模式而不是單純靶向的情況下,貝伐珠單抗跨線治療是否有意義?這也需要進一步探討的。

    吳一龍:
    林劼醫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代表性,目前沒有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奧希替尼聯合貝伐珠單抗在二線治療是有效,但是現在明確的是第三代EGFR-TKI聯合貝伐珠單抗并不起到增效的作用,甚至拮抗的作用,第一代與第三代藥物是不一樣的。

    △上述內容由討論現場錄音整理,經與會專家確認

    4.

    MDT小結

    將第一代EGFR TKI換成第三代EGFR TKI 奧斯替尼 80mg每天一次,暫停使用貝伐珠單抗,待療效評價后評估是否增加局部治療。


    參考文獻

    1. Peng X, Long X, Liu L, et al. Clinical impact of uncommo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 19 insertion-deletion variants o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fficacy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Oxford, England : 1990) 2020;141:199-208.

    2. Fassunke J, Müller F, Keul M, et al. Overcoming EGFR(G724S)-mediated osimertinib resistance through uniqu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generation EGFR inhibito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9:4655.

    3. Zhang Y, Zeng L, Zhang X, et al. Clinical and molecular feature-based nomogram model for predicting benefit from bevacizumab combined with first-generation 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in EGFR-mutant advanced NSCLC. BMC medicine 2021;19:245.

    4. Akamatsu H, Toi Y, Hayashi H, et al. Efficacy of Osimertinib Plus Bevacizumab vs Osimertinib in Patients With EGFR T790M-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West Japan Oncology Group 8715L Phase 2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Oncol 2021;7:386-94.

    5. Jiang T, Zhang Y, Li X, et al. EGFR-TKIs plus bevacizumab demonstrated survival benefit than EGFR-TKIs alone in patients with EGFR-mutant NSCLC and multiple brain metastases.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Oxford, England : 1990) 2019;121:98-108.

    6. Soo RA, Han JY, Dafni U, et al. A randomised phase II study of osimertinib and bevacizumab versus osimertinib alone as second-line targeted treatment in advanced NSCLC with confirmed EGFR and acquired T790M mutations: the European Thoracic Oncology Platform (ETOP 10-16) BOOSTER trial. Annals of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 2022;33:181-92.

    7. Wang XS, Bai YF, Verma V, et al. Randomized Trial of First-Line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With or Without Radiotherapy for Synchronous Oligometastatic EGFR-Mutated NSCLC.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2.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