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
他想為腫瘤學創造更多價值,卻也深感醫學發展仍然有限
2014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了兩款用于靶向PD-1的免疫治療藥物:K藥和O藥(Keytruda和Opdivo)。
看到這條新聞時,張波還是個在醫學院讀書的學生,他還沒意識到,一個腫瘤治療的“新紀元”將就此開啟。當時,他的學習方向是消化系統腫瘤,還沒參與臨床研究。
直到五年后,張波才和肺癌領域發生實際交集。2019年,張波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后,成為上海市胸科醫院呼吸內科的一名醫師,研究方向為晚期肺癌的綜合治療,用他的話說,這是個“集中體現現代腫瘤學治療進展及突破的領域”。
28歲的他想用青年醫師的成長為腫瘤學創造更多價值,卻也深感醫學發展至今,依然面臨很多局限。
“對于晚期肺癌,不論是化療、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只能延長患者生存而無法做到徹底治愈,絕大多數病人不可避免的走向耐藥,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個必然的結果來的晚一點,再晚一點,病人的生活質量高一點,再高一點。”
2年前,肺癌不再是全世界發病率最高的癌癥,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 全球癌癥報告》中,它的位置首次被乳腺癌取代。
但在死亡人數的統計中,肺癌仍牢牢地占據榜首位置。在我國,多年來的數據報告均顯示,所有癌癥里,肺癌一直是中國人發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癌種。
但在張波看來,近20年,相當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已經大大延長,平均生存時間已經從10個月左右變成了30個月左右。
2000年前后,我國肺癌治療手段只有化療一種,有效率大概只有25%-30%。這意味著,那時只有不到30%的肺癌患者可以取得顯著療效。
“但隨著現代醫學進步,從化療到靶向治療,再到免疫治療,診療方式已經完全不同了,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幫肺癌患者贏得更多的生存時間。”
張波介紹,在靶向治療方面,國內目前已經有四、五條藥物可及的通路,在EGFR這條通路,患者在一代/二代/三代靶向藥物的加持下,生存時間已經由靶向治療前的1年左右延長到25個月左右,最新的數據已經突破45個月;而在ALK這條通路,患者平均的生存時間已經突破7年;而其他的少見通路,目前也逐漸迎來了高效低毒的治療選擇,使得肺癌患者的整體預后有了很大提高。”
但在晚期肺癌、特別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中,靶向和免疫治療的療效提升越來越困難。張波認為,腫瘤的異質性和耐藥問題是兩個重大挑戰。
何為腫瘤的異質性?他解釋稱,在一個實體腫瘤中,所有的癌細胞并不都是同一種性質,對藥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樣。
以EGFR突變為例,即使檢測到了這種突變,也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腫瘤細胞都均一的攜帶這種突變,可能有的腫瘤細胞并不攜帶這種突變,使得患者接受治療后,腫瘤的影響存在差異性。“腫瘤的可怕不僅在于強大的侵襲性,還在于它會像人一樣進化,并想方設法逃避治療的打擊,使我們現有的治療手段失去療效。”
另一個難題是耐藥。張波表示,很多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策略更新換代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耐藥的過程,但即使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耐藥仍然是臨床腫瘤治療領域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
張波也很難說清未來“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他認為腫瘤科醫生能做的,就是不斷去擴展那個有限的邊界,發現更多的可能。
此外,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絕大多數的癌癥治療,大體都會分為兩個階段,發現得早就有手術機會,那么治療預期就可能是根治或治愈;如果發生轉移進入晚期,治療目的只能是盡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
他本科學的是中醫專業,一直對腎臟內科感興趣,2016年研究生考試第一志愿報了腎臟內科,卻陰差陽錯進入腫瘤領域。
他覺得自己既幸運又面臨很大挑戰。“上海的腫瘤診療走在全國前列,交大也有非常優質的醫療和教育資源,背靠這么好的平臺,我一刻也不敢松懈。”
研究生期間,張波學習肺部腫瘤的臨床及轉化醫學研究,導師是中華肺癌學院執行院長、上海市胸部腫瘤研究所副所長韓寶惠教授。
韓教授從醫近40年,有著豐富的肺部腫瘤診斷鑒別經驗,是國內最早開展肺癌靶向治療、肺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及免疫聯合治療研究的專家之一。
得益于韓寶惠教授的指導,張波的臨床和研究能力不斷提高,參與了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中心臨床試驗等多項醫學前沿研究。
“不論是作為老師、領導還是醫生,韓教授為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標桿。比如課題研究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韓教授都能第一時間耐心解答,即使下了門診也會召集大家在辦公室溝通討論,是一位很好接觸、很nice的人。”
讀研時,張波就已經在世界肺癌大會、歐洲肺癌大會、歐洲腫瘤內科年會亞洲分會進行過4次壁報討論和展示,獲得了2018年歐洲肺癌大會資助(ELCC Travel Grant)和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大會的優異獎(ESMO-Asian Merit Award)。
在張波看來,要趁年輕把更多精力放在病房和門診上。“周一到周五工作主要圍繞臨床診療展開,周六也有門診排班,還需要對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項目進行數據質檢,基本每天都要忙12個小時以上。
為了傳遞臨床腫瘤領域的國際前沿進展,他開通了學術公眾號 “腫瘤論壇”,用來分享國內外肺癌領域最新發展及成果,2020年5月開通至今,保持著一周一更新的頻率。他對這一平臺的期待是:讓學術更純粹、更及時。
最新一期中,他分享了2022年歐洲肺癌大會的內容,其中提到,“(大會)第一項口頭匯報結果由國人匯報,探索的是兩款一線治療EGFR敏感突變患者的頭對頭研究數據。”文章雖然不長,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結論非常清晰。
“肺部腫瘤領域的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國外一些頂級期刊的臨床研究更新也很及時,所以我希望能夠緊跟趨勢,把它編譯出來,當成我自己的讀書筆記,放到網上也能讓更多同行去了解、溝通和學習。”
目前為止,他的公眾號吸引了五千余名腫瘤醫生關注,平均閱讀量接近于1000。他還特意建了個學術交流群,每天都會和其他醫生分享、討論。
不論是作為醫生還是創作者,張波都希望自己能保持探索欲和研究能力。“有一句俗話叫‘久病成良醫’,我經常會碰到一些患者,可能學術界上個星期剛發表一篇臨床論文,他們就已經看過并且能和醫生進行很順暢的交流,所以我更不敢放松自己。”

張波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呼吸內科醫師
《Lancet Oncology》 、
《BMC Cancer》等雜志審稿人
研究方向:晚期肺癌的綜合治療。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ancer》、《Lung Cancer》、《Clinical Lung Cancer》等雜志發表SCI收錄論文8篇;累計IF:35分;在《JAMA Oncology》發表評論1篇(IF:25分)在世界肺癌大會、歐洲肺癌大會、歐洲腫瘤內科年會亞洲分會進行壁報討論/展示4次;2018 ELCC Travel Grant;2018 ESMO-Asian Merit Award獎項獲得者;參與科技部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多中心臨床試驗等多項研究。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