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EGFR-TKI藥物相關性肝損傷( DILI)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患者靶向治療的依從性,增加停藥風險,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應加強對患者的宣教,早期發現并識別肝功能損傷,提前采取相關的預防措施。
EGFR-TKI治療中應充分權衡抗腫瘤治療的獲益和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風險,既避免不必要的劑量減少或者中斷治療從而影響抗癌效果,也避免忽視相關的風險。
DILI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ADR)之一,臨床上可表現為各種急慢性肝病,輕者停藥后自行恢復,重者危及生命。
在實踐中,對疑似DILI患者,首先要確認患者是否存在肝損傷;其次需排除引起肝損傷的其他病因;最后通過因果關系評來確定肝損傷與可疑藥物TKI的因果關系。
DILI臨床表現相對無特異性,依舊是根據實驗室檢查來診斷。

*注ALT:血清谷丙轉氨酶;AST:血清谷草轉氨酶;ALP:堿性磷酸酶;GGT:谷氨酰轉氨酶;
不同TKI藥物繼發DILI發生率不同。在目前已公布EGFR-TKI相關臨床研究中,DILI發生率為5%-55.3%,≥3級的發生率為0.4%-26.3%。
大多數藥物性肝毒性主要表現為肝細胞損傷,受傷的肝細胞漏出轉氨酶(AT)使血清轉氨酶明顯升高;而在膽汁淤積綜合征中以堿性磷酸酶(ALP)和膽紅素上升為主要表現。
![]()
ALT:血清谷丙轉氨酶;AST:血清谷草轉氨酶;ALP:堿性磷酸酶;GGT:谷氨酰轉氨酶;ULN:上限;
R=(ALT實測值/ALT ULN)/(ALP實測值/ALP ULN)
![]()
ALT:血清谷丙轉氨酶;TBil:總膽紅素;ALP:堿性磷酸酶;ULN:上限;INR:國際標準化比值;PTA:凝血酶原活動度;DILI:藥物性肝損傷
對于大多數DILI,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藥物,通常及時按停藥標準停用肝損傷藥物是最有效的手段,但臨床上仍需充分權衡停藥引起的原發病進展和繼續用藥導致肝損傷加重的風險。
由于在多數人群中機體對藥物的肝毒性可產生適應,臨床上很常見ALT和AST暫時性波動,因此,多數情況下血清ALT或AST升高而無癥狀者并非是必須立即停藥的指征。
但出現下列情況之一:
③ALT或AST>3×ULN,且TBil>2×ULN或INR>1. 5;
④ALT或AST>3×ULN,伴逐漸加重的疲勞、惡心、嘔吐、右上腹疼痛或壓痛、發熱、皮疹和(或)嗜酸性粒細胞增多(>5%)
認真閱讀說明書,了解藥物肝毒性的整體情況,包括了用藥禁忌和相關注意事項;盡可能避免有肝臟毒性藥物聯用;對有肝臟基礎疾病的高危人群慎用肝毒性藥物。
嚴密監測肝損傷的發生,定期進行肝臟生化指標檢測;對既往治療后出現肝損傷的患者應個體化調整所用藥物及劑量;聯合應用CYP3A4酶抑制劑或誘導劑,應對EGFR-TKI進行劑量調整。
[1].胡潔, 林麗珠, 駱肖群,等. EGFR-TKI不良反應管理專家共識[J]. 中國肺癌雜志, 2019.
[2].王碧蕓, 葛睿, 江澤飛,等. 乳腺癌靶向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不良反應管理共識[J]. 中華腫瘤雜志, 2020, 42(10):798-806.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