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1.為什么乳腺癌患者十年后還有可能出現轉移
2.影響乳腺癌復發轉移的因素是什么?
3.乳腺癌患者如何預防遠期復發的可能?
"
2009年夏天,我從學校回家,怔怔地看著母親剃光的頭,腦子里盤旋的是父母親剛剛說的話,乳腺癌?一個在電視中才能遇上的名詞,竟然這么堂而皇之地闖進我們的生活。
雖然受到較大沖擊, 但那時母親已經做完了化療,家人都告訴我治療的效果很好,做完治療就算好了。后來的每一次的檢查母親都說:“恢復的很好,沒有問題。”之后看著母親的身體也日漸良好,我也漸漸安心。
10年過去,除了2014年母親切除子宮和卵巢的手術和持續的內分泌治療,一切還算風平浪靜,不曾想消失殆盡的癌細胞卻再次襲擊。
2019年,母親復查時發現有骨轉移的痕跡,2020年上半年,母親的脖子上也發生了淋巴結腫大,癌細胞突然進展得十分迅速,我們馬上和醫生溝通治療的方案,和癌細胞搶占治療時間。
在母親治療復發轉移的同時,我也有很大的疑惑:為什么乳腺癌康復十年后,還會出現復發轉移?
"
乳腺癌復發轉移現狀
眾所周知,乳腺癌屬于預后較好的癌種之一,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達90%,經過前五年的危險期后,大部分患者能夠獲得長生存。
因此在邁過五年這道坎后,有些乳腺癌患者完全放下戒心,沒有定期的復查以及健康的生存方式,而這也給了癌細胞可乘之機。
一項關于近期和遠期復發因素的研究結果表示:乳腺癌患者5年內的復發轉移率67.46%;≥5年復發轉移率32.53%,其中≥7年復發轉移率20.63%,≥10年復發轉移率7.1%[1]。
也就是說五年之后乳腺癌患者的復發轉移風險逐年遞減,但是依然有復發轉移的可能。那么,如何科學地降低遠期復發轉移的機率呢?
遠期復發轉移的“幕后黑手”
乳腺癌患者發生遠期復發轉移的原因與患病年齡、是否絕經、是否新輔助化療、是否術后輔助治療、淋巴結轉移數目等息息相關[1]。
01年齡
相關研究對于不同年齡段的乳腺癌患者的預后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年齡小于35周歲的乳腺癌患者具有較高的復發轉移率,遠期復發轉移風險也更高,需要做好定期隨訪,早診早治[2]。
02是否絕經
未絕經且年齡低于35歲的乳腺癌患者,通常會出現乳腺癌分化低,腫瘤直徑大,易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預后差等表現,遠期復發轉移風險高于絕經患者[3]。
03新輔助化療和輔助化療
新輔助化療后達到原發灶和淋巴結均為陰性的患者,其遠期復發轉移的概率更低。
規范的乳腺癌術后輔助治療能降低局部的復發率,實現良好預后,降低遠期復發風險[4]。
04不同分型
HER2陽性乳腺癌和三陰性乳腺癌的復發高峰期為術后三年內,三年后復發轉移的概率逐年下降,相反激素依賴型的乳腺癌患者的復發轉移則多在第二高峰時間段(術后8-10年)復發。
05心理因素
研究表示:抑郁癥可增加24%的癌癥復發風險。抑郁可增加短期、遠期的復發風險,只是短期復發風險更高。
由此可見,遠期復發轉移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些生理因素上的影響我們無法改變,但是可以通過后期的一些準備降低遠期復發轉移的風險。
三個要點降低遠期復發風險
導致乳腺癌患者遠期復發的原因有這么多,如何防患于未然才是重中之重!
積極參與治療
規范治療是預防遠期復發轉移的第一關!
對于三陰性乳腺癌而言,相對較少的治療靶點,化療依舊是主要的治療方向,規范的輔助的化療可以降低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三年內的復發轉移風險。
圖源:攝圖網
HER2陽性乳腺癌,曲妥珠單抗的問世讓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隨后的TKI抑制劑以及ADC藥物治療讓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大大降低HE2陽性乳腺癌患者復發轉移的機率。
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患者在術后7-10年還有一個復發轉移小高峰。規范的內分泌治療可以降低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短時間內的復發風險,但是對于復發風險較高的患者,建議可以延長內分泌治療獲得更長的生存期。
如何選擇治療時長,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因素:自身因素和藥物因素。對于腫瘤復發風險較高,需要行輔助化療的患者,那么內分泌治療時間可能也會相對偏長。不同的藥物治療也有可能增加內分泌治療時間。
《2022版CSCO BC指南》中表示
對于絕經前的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初始治療已滿5年耐受性良好的患者,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可考慮延長內分泌治療:
(1)淋巴結陽性。
(2)浸潤性乳腺癌3級(G3)。
(3)診斷時年齡<35歲。
(4)Ki-67高。
(5)pT2及以上。
對于絕經后的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初始AI治療已滿5年耐受性良好的患者,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可考慮延長內分泌治療:
(1)淋巴結陽性。
(2)組織學三級。
(3)其他需要行輔助化療的危險因素,如 Ki67>30%。
加強隨訪
定期復查不僅可以讓醫生了解疾病恢復情況,還可以根據用藥情況、副作用調整治療方案,將隱藏的癌細胞一網打盡。
一般來說建議術后的乳腺癌患者最初2年每3~6個月1次復查隨訪,其后3年每6個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隨訪的內容包括:乳腺超聲、乳腺X線、胸片或胸部CT、腹部超聲等等。如果是腋窩淋巴結轉移4枚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要做骨掃描檢查,必要時全身骨掃描每1~2年1次;如果在隨訪時發現新發腫塊、骨痛、胸痛、持續性頭痛、呼吸困難或腹部疼痛等情況,大家應立即就診并進行相關檢查;若懷疑局部復發,則應進行細胞或病理學檢查。
調整不良情緒
有研究表明[5],負性情緒會導致患者的機體免疫力降低,削弱對癌細胞的抵抗作用;反之,正向情緒則可以起到調整機體免疫力,防止癌癥惡化的作用,同時對腫瘤細胞的消除起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
具體可以這樣做:
保持運動
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提高機體的反應能力。各種類型的運動方式如瑜伽、太極、有氧運動等都可以有效地減少焦慮和抑郁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放寬心態
癌癥長時間的的存在,容易導致患者對疾病進展產生恐懼心理,但“人生難得糊涂”,正在發生的事,別過于困擾;已經發生的事,就由它去吧。對待癌癥亦是如此。應當減少不必要的生氣,不要想太多,及時調整心態并積極面對治療才是正確的方式。
保持充足睡眠
長期負情緒會影響睡眠質量,繼而影響治療效果,那么覓友們可以通過靜坐和冥想,讓呼吸、身體、思維等處于平穩的狀態中,或者通過播放輕松的音樂讓身心得到深入放松,提高睡眠質量。
培養愛好,轉移注意力
可以欣賞音樂、下象棋,也可以養花弄草。人只要有了愛好,就會對生活充滿信心。此外,還可以定期參加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講座,提升對疾病的認知能力[10],同時增加同伴之間的交流,互相激勵,能夠幫助覓友們接受到更加專業的心理干預,提高大家對治療積極性。
學會釋放不良情緒
人們談癌色變,認為患癌等于被判死刑等,這些原因也會使覓友們產生無望感,增加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行適當的情緒表達和宣泄可以幫助大家重拾抗癌的信心和勇氣。
對待乳腺癌焦慮度日或是聽之任之都是不對的方式。我們要做到在戰略上藐視敵人,相信自己一定能戰勝癌細胞,同時也要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做好治療和復查不給癌細胞任何可乘之機,最后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情緒疏導,努力獲得更長的生存期。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責任編輯:乳腺癌互助君
參考資料:
[1]張韶彤1,2王素貞2于清溪2袁雙虎2.乳腺癌術后遠期復發轉移患者臨床特征分析.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9年3月第26卷 第6期
[2]陳江帆.不同年齡的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情況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21,29(01):80-82.DOI:10.19338/j.issn.1672-2019.2021.01.022.
[3]徐玲玉,楊榮華,陳玉芳,李子燕.絕經前后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及腫瘤分子分型的相關性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09):1403-1405.DOI:10.19381/j.issn.1001-7585.2020.09.010.
[4]郭貴龍,張筱驊.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后局部復發因素的探討[J].國外醫學(腫瘤學分冊),2005,32(3) : 202-205.
[5] Nan KJ,Wei YC,Zhou FL,et al. Effects of depression on parameters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cancers[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2):268-272. DOI:10.3748/wjg.v10.i2.268.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