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輔助治療是高危患者的標準治療選擇,目前臨床主要基于腫瘤直徑對患者進行篩選,但是,患者可能同時攜帶其他危險因素,這是否會對患者的治療策略造成影響呢?發表于《JAMA Oncology》的一項研究,基于NCDB數據庫發現,單純基于直徑選擇患者并不充分。
研究背景
2018年,肺癌死亡病例達到170萬,對于早期肺癌而言,手術切除是唯一根治性機會,但約30%的患者手術后仍然會出現疾病復發。過去幾年,研究者一直尋找降低復發風險的方法,研究結果發現,給予術后輔助化療可以改善患者預后,但僅局限于某些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
對于淋巴結轉移陰性的患者而言,9633研究發現,只有直徑超過4cm的患者才可以從術后輔助治療中獲益,自此,腫瘤直徑成為判斷淋巴結陰性的患者是否應當接受術后輔助化療的依據。
但在臨床中,患者可能還會存在其他高危因素,如胸膜侵犯、脈管侵犯、低分化、楔形切除等。攜帶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否應當接受術后輔助化療目前尚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支持。NCDB數據庫涵蓋了美國約70%的新診斷肺癌患者,本研究旨在基于NCDB數據庫,探索上述危險因素與患者術后輔助化療之間的關系。
研究方法
NCDB數據庫是基于醫院的腫瘤登記數據庫,研究納入該數據庫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所有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患者年齡≥20周歲,且接受R0切除,系統性淋巴結清掃后證實淋巴結陰性,T分期為T1及T2,既往無惡性腫瘤病史。基于NCCN指南,以下因素被視為高危因素:胸膜侵犯、神經脈管侵犯、低分化包括神經內分泌分化、亞肺葉切除(包括楔形切除以及非解剖性肺葉切除)。
同時收集患者如下信息:性別、年齡、種族、保險狀態、家庭收入、教育狀態、居住地址至醫療機構的距離、醫療機構類型、并發癥評分、診斷年限、腫瘤位置、腫瘤大小以及手術方式。該研究僅將術后生存時間超過6周的患者納入。主要研究終點為總生存期(OS)。
研究結果
共50814例患者納入本研究,8.3%的患者接受術后輔助化療,接受化療組的患者年齡更小(64歲 vs. 68歲)、有更高比例的保險覆蓋(39.7% vs. 27.9%)、更有可能攜帶高危因素(58% vs. 37%)。
對于直徑≤3cm的腫瘤:全體患者接受術后輔助化療并無生存獲益,HR=1.10,P=0.17。具體亞組分析如下:有胸膜侵犯的患者HR=0.88,P=0.35;有脈管侵犯的患者HR=0.90,P=0.38;亞肺葉切除的患者HR=0.17,P=0.53;即使患者攜帶超過兩個高危因素,仍未能從術后輔助化療中獲益,HR=0.92,P=0.40。
直徑≤3cm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獲益分析
直徑3~4cm的患者:整體人群并未從術后輔助治療中獲益,HR=0.90,P=0.21,但是接受亞肺葉切除的患者,可以從術后輔助治療中獲益,HR=0.72,P=0.004。胸膜侵犯患者HR=0.82,P=0.21;脈管侵犯患者HR=0.76,P=0.22。亞肺葉切除患者HR=0.72,P=0.004,攜帶超過兩個危險因素的患者,HR=0.96,P=0.23。
直徑3~4cm的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獲益分析
直徑在4~5cm的患者:整體人群可以從術后輔助治療中獲益,HR=0.75,P<0.01,但患者需要攜帶至少一個危險因素,不攜帶危險因素的患者,HR=1.06,P=0.37。胸膜侵犯的患者HR=0.62,P=0.005;脈管侵犯患者HR=0.50,P<0001;超過一個危險因素的患者,HR=0.67,P=0.02。
直徑4-5cm的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獲益分析
直徑大于5cm患者:無論患者是否攜帶危險因素,均可以從術后輔助治療中獲益,HR=0.69,P<0.001。
直徑大于5cm患者的術后輔助治療獲益分析
研究結論
對于淋巴結陰性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單純腫瘤直徑并不能判斷患者是否可以從術后輔助化療中獲益,需要聯合其他高危因素一起考慮,決定患者是否應當接受術后輔助化療。
參考文獻:
Pathak R, Goldberg SB, Canavan M, Herrin J, Hoag JR, Salazar MC, Papageorge M, Ermer T, Boffa DJ. Association of Survival With Adjuvant Chemo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vs Without High-Risk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JAMA Oncol. PMID: 32940636; PMCID: PMC7499246.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