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顧康生的“敵人”,是我國致死率第一、第三高的惡性腫瘤肺癌和胃癌。
根據他的經驗,大多數剛確診為惡性腫瘤的病人都非常恐懼,不愿接受這一事實,認為自己“活不了多久”,配合治療的意愿不高,也聽不進勸慰,這種絕望情緒,將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為了幫助患者盡早適應抗癌持久戰,顧康生教授治療前會先充分了解病人病情,并根據病情不同分期和病人身體和心理狀況,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
他會給病人著重講兩個方面:一個是不同癌癥分期下的治療策略——讓患者科學、理性的認知病情,強調早期惡性腫瘤經過治療預后較好,希望患者積極配合;另一個是同癌種病人經過治療后所獲得的長期生存現狀——以給患者帶來治療信心和希望。
從事腫瘤臨床工作近35年,顧康生教授認為和病人溝通也是門很深的學問。“對于腫瘤科醫生來說,要根據患者腫瘤階段采取不同的溝通策略,也要和家屬保持聯系,制定出個性化的最佳治療方案,用醫學提升患者的治療期待和生存質量。”
上世紀八十年代,顧康生教授本科畢業于蚌埠醫學院,最早涉足臨床是在1987年讀研期間。
他做了一項關于腫瘤的研究課題,對臨床診療產生了濃厚興趣。“我發現無論是在基礎研究還是臨床領域中,腫瘤學科都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想成為一名腫瘤科醫生。”
這一選擇在當時并不常見。顧康生教授介紹,由于腫瘤診治水平較低,加上治療尤其內科治療的手段單一、藥物稀少,且大部分進到腫瘤科的患者都是晚期,生存周期短、治療效果差,這讓大家普遍覺得“做腫瘤科醫生沒有成就感”,不太愿意到腫瘤內科工作。
剛入門時,顧康生進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工作,這是安徽省最早成立腫瘤專科的醫院之一,雖然起初病床不多,但這段時間讓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癌種,打下了較堅實的腫瘤診治臨床基礎,臨床能力快速提升。
他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為了緊跟國際最前沿的腫瘤治療方式,科室在國內率先建立起生物治療實驗室,引入免疫療法中的免疫細胞和細胞因子治療,并派其外出學習。“學成歸來后我把包括LAK細胞、TIL細胞在內的細胞生物治療引入科室中,在當時大大的提高了科室臨床治療水準。”
到了1993年,原衛生部組織專家對包括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腫瘤內科生物治療實驗室在內的學科進行檢查。
顧康生至今仍記得很清楚:“檢查組充分肯定了我們的工作,并把我科實驗室作為全國13家生物治療基地科室之一,原安徽省衛生廳也下發文件,批準為省內唯一一家可以開展細胞治療的科室,促進了學科發展。”
這段經歷,讓他深切體會到“臨床科研”的意義。成為科主任后,顧康生教授提出“發展特色學科,大力提升臨床科研”的理念,在臨床藥物試驗、科研人才培養、課題研究等方面持續發力。
“整個藥物臨床研究過程對醫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包括熟悉新藥研究臨床設計、研究病例并入組、管理、療效評估等一系列內容,能夠讓我們科室隊伍得到臨床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鍛煉和提升。我一方面鼓勵大家結合臨床去做科研,另一方面還引進了優秀科研人才,以此帶動學科的整體發展。”
顧康生教授介紹,目前學科現有5個病區,設置胸部腫瘤、腹部腫瘤、腫瘤微創診治和腫瘤生物治療4個亞專科病區,還有附屬腫瘤細胞診斷室、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基地及腫瘤內科專科實驗室。他們在院內先后組織和參與肝膽胰腫瘤、胃腸腫瘤、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和惡性黑色素瘤MDT多學科協作診治團隊,為患者提供規范、優質和個體化醫療服務。
從一個僅有幾人的小科室開始做起,如今的安醫大一附院腫瘤內科已經成為安徽省“十二五”臨床重點專科(優先發展)和CFDA批準的安徽省規模最大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基地之一。腫瘤內科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已得到國內同行的肯定和認可,迄今已培養出上百名博士后、博士與碩士,其中很多人現在都已是領域內可以獨當一面的專家。
與此同時,團隊的學術成就和實力也不斷彰顯。僅2021年,顧康生教授帶領的腫瘤內科團隊發表了105篇學術論文,其中SCI文章49篇,影響因子超過10分的文章有10篇。科室還相繼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安徽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第八屆吳孟超醫學青年基金獎和第十六屆安徽青年科技獎1項等眾多獎項。
顧康生教授團隊項目“胃癌鉑類藥物療效預測標志物篩選、治療方案優化及臨床應用”榮獲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今年2月,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版中國癌癥報告《2016年中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由于癌癥數據統計通常會延遲3到5年,這也是我國當下最具代表性的一份數據。
報告共納入487個癌癥登記處的數據,覆蓋約3.8億人。結果顯示,我國每分鐘有超過8個人被診斷為癌癥,每分鐘有超過5個人因癌癥逝世。
在顧康生教授看來,對于癌癥,無論是社會認知、發病機制,還是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近三十年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以胃癌為例,報告顯示,胃癌的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均排在第三位,分別為39.7萬和28.9萬人。他還解讀稱,“從已有的信息看,我們國家35歲以下的年輕人患胃癌的幾率還不是很高,主要集中在45歲到60歲年齡段,沒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從2000年到2016年,高發而預后較差的胃癌,死亡率其實呈逐年降低的趨勢,但發病人數多了起來。
其中收治的大多數胃癌患者,發現時就已經是晚期。“由于早期胃癌起源于黏膜層,癌灶表淺,很少影響到消化功能,所以很少出現癥狀,偶爾有腹脹、胃痛等癥狀,患者會單純地認為就是胃炎、消化不良等,覺得忍忍就過去了。”
他分析,這也與對早期診斷所采用胃鏡檢查有抵觸心理有關。認為胃鏡檢查很痛苦,難以接受,實際上,目前胃鏡檢查已發生改變,尤其是無痛胃鏡的廣泛應用,使胃鏡檢查不再是痛苦的事。
如果能及早發現,通過手術,90%以上一期胃癌都能獲得治愈。隨著越來越多的致癌因素被發現,如高鹽腌制和富含亞硝胺的食物、幽門螺桿菌、癌前病變等,針對這些危險因素予以關注和避免,并積極的干預,胃癌可以做到很好預防;在診斷領域,無痛胃鏡成為主流,患者得以通過早期篩查,治療可盡早介入。
另一個變化發生在治療領域。“以前胃癌腫瘤內科治療只有化療,且可用的化療藥物數量有限,療效不高,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藥物加入后,臨床可以根據癌癥不同分期采取個性化治療,II期、III期患者采取圍手術期綜合治療,療效發生了很大改善。”
但對于晚期胃癌,醫學能做的依然有限,一組最直觀的數字是,晚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顧康生教授認為,目前胃癌的臨床治療水平盡管已有進展,但還需要研發出更多的靶向藥物和免疫制劑。
為此,“我們目前仍在探索胃癌聯合優化治療方案,尋找更多且可用于臨床的免疫治療預測標志物,在術后輔助中探索延遲復發的新方案。”
作為安徽省最大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基地,他帶領科室積極參與抗腫瘤新藥臨床研究,迄今已承擔國際多中心臨床藥物研究超過30項,國內多中心臨床藥物研究100多項,所完成項目的質量獲得CFDA肯定。
在顧康生眼里,當好一名腫瘤內科醫生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要在基礎知識、研究能力、專業英語等方面具備優勢。
“腫瘤是一個綜合學科,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比如需具有內科中的心血管、消化、腎臟、呼吸、感染等學科功底,還有扎實的影像專業知識,所以要在掌握基本功的前提下,具備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和處治技能;其次,外語也很重要,可以在國內外學術交流會議中學習到腫瘤前沿訊息,還要有很強的臨床研究能力。”
今年是顧康生教授扎根臨床與科研一線的第35年,他不僅要時刻專注于科室發展和提升診療能力,更多時候,也在思考和關注如何照顧病人及家屬情緒。
“癌癥病程長,病死率高,治愈難度大,人們難免心生恐懼,患者在知道癌癥降臨前,很少有人會做好準備,慌亂、迷茫、崩潰等其實是正常表現,這時候就需要有專業人員站出來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
他把醫患溝通當成學問,并細分為了幾個階段。“如果是診斷初期,我不會直截了當說就是腫瘤,而是委婉表達某個地方發現了一些問題,還要進一步明確,目的是讓患者配合。”
一旦明確診斷后,顧康生教授會根據不同分期給予建議。“早期病人預后好,給予專業的醫學治療策略就可以,如果是晚期患者,我一般談話比較含蓄,比如告訴患者我們有一些治療措施可能會對你有幫助,再舉一些經過治療后成功的病例,患者看到效果不錯就有信心了。”
而和家屬溝通時,顧康生教授用“實事求是”和“量力而行”來概括,不僅要把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的后果、預后效果如實告訴家屬,也會勸家屬結合自身經濟條件,選擇最適合的藥物。
雖然已年近60歲,但顧康生教授依舊停不下來。周一、周二和周五,他需要趕到醫院的各個院區出診,其余時間開展病區查房、會診、學術研討會等各種事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依托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室還承擔了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腫瘤學》課程帶教,國際學院的《腫瘤學》的外語帶教、考核及外國留學生進入臨床實習的帶教工作,并參與人衛出版社組織編寫的英文版教材。
每年,從他所在的腫瘤學教研室畢業的博士、碩士就有20多人,還要接收來自省內其它醫院的進修生,并通過舉辦安徽省腫瘤內科大會、安醫腫瘤論壇、臨床腫瘤學新進展研討班、腫瘤內科住院醫師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培養腫瘤專業人才。
“我非常鼓勵有志于在腫瘤領域發展的年輕人繼續深造下去,通過臨床、科研等多方面不斷提升綜合能力。”他告訴“醫學界”,這不僅是為了學科發展,也關乎癌癥患者的命運。
腫瘤學博士、主任醫師、二級教授、腫瘤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腫瘤學教研室主任、安徽省“江淮名醫
長期從事腫瘤內科臨床和科研工作,尤其關注肺癌、胃腸腫瘤和惡性淋巴瘤的個體化治療。
已出版主編腫瘤學專著2部,參與編寫9部,其中作為編委參編國家“十三五”英文版規劃教材《Oncology》,以第一作者發表論著100多篇,其中SCI論文20多篇;并擔任《臨床腫瘤學》和《安徽醫藥》雜志編委;主持近100多項國家臨床藥物研究,10多項國家、省級科研課題;以第一完成人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