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牽頭,聯合上海市東方醫院、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等7家單位,共同完成了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抗體偶聯藥物(ADC)MRG003治療晚期實體瘤患者的安全性評價:I期非隨機臨床研究,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SCCHN)和鼻咽癌(NPC)中展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腫瘤療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該結果于2022年5月5日在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上正式發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徐瑞華教授為通訊作者,邱妙珍副主任醫師和張陽副主任醫師為共同第一作者。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是酪氨酸激酶受體 ErbB 家族的 4 個成員之一,它的過度表達和異常激活可調控多條信號轉導通路,抑制腫瘤細胞凋亡,在腫瘤的發生、發展、惡性侵襲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因此,通過阻斷EGFR介導的信號轉導通路能達到治療腫瘤的效果。EGFR在多種實體腫瘤中過表達,包括SCCHN、NPC和結直腸癌(CRC)等。EGFR單抗在RAS野生型轉移性腸癌,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中已經獲批適應癥,但痤瘡樣皮疹的發生率高,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上述腫瘤患者三線治療可選的方案和效果非常有限,存在較大的未滿足治療需求,亟待新藥新療法,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選擇。
抗體偶聯物 (ADC) 是一類新興的腫瘤治療藥物,可以精準的將細胞毒藥物送到具有相應靶點表達的腫瘤細胞里。針對EGFR開發ADC類藥物由來已久,艾伯維先后開發了ABBV-221、ABT-414等多款EGFR-ADC藥物,但均以失敗告終。
徐瑞華教授牽頭的I期非隨機臨床研究評估了靶向EGFR的新型ADC藥物MRG003在晚期實體瘤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該研究共分為兩部分:Ia期劑量爬坡和Ib期劑量擴展。Ia期研究入組無EGFR預篩選的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患者22例,1 名患者 (4.5%) 實現了部分緩解(PR),PR的患者為鼻咽癌,5 名 (23%) 實現了疾病穩定(SD)。有效和穩定的患者都是EGFR免疫組化陽性的患者。
因此在Ib期設計中,研究團隊選擇了EGFR免疫組化陽性的患者,在病種選擇上,除了繼續探索結直腸癌隊列的療效,研究團隊根據Ia期中觀察到的療效信號,增加了難治性晚期SCCHN和NPC兩個隊列。結果顯示,Ib期SCCHN、NPC和CRC的ORR分別為40%、44%和0%;SCCHN、NPC和CRC的DCR分別為100%、89%和25%。
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為5.6個月(SCCHN:5.6個月;95%CI,2.8-5.6;NPC:未達到);所有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為2.8個月(95%CI,1.2-4.1個月,SCCHN:2.8(95%CI,0.6-6.8)個月,NPC:4.0(95%CI,1.2-未達到)個月;中位隨訪12個月后僅SCCHN隊列達到中位總生存期(OS),為11.8個月(95%CI,3.4-11.8)。
安全性方面,大多數不良事件(AE)為1-2級,最常見的AE為皮疹和AST升高。共19例患者(31%)發生3級或以上治療相關AE,其中低鈉血癥(8%)、白細胞減少(7%)和中性粒細胞減少(5%)最常見。
更為有意義的是,在Ib期研究中有15例患者(38%)既往接受過抗EGFR單抗治療(西妥昔單抗或尼妥珠單抗),MRG003治療后,SCCHN和NPC患者的有效率均為50%,疾病控制率分別為83%和67%,這提示著在既往接受抗EGFR單抗治療后進展的患者中,MRG003仍顯示出一定的抗腫瘤活性。
在國外同類產品探索失敗的背景下,研究團隊通過生物標志物篩選和病種選擇方面的調整,在國際上首次證實EGFR-ADC類藥物的抗腫瘤療效。研究團隊發現MRG003在EGFR陽性SCCHN和NPC患者中,表現出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和有前景的抗腫瘤活性,在結直腸癌患者中需要進一步探索療效預測指標,尋找可能的獲益人群。該研究有望填補標準治療失敗的EGFR陽性晚期實體瘤患者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為EGFR陽性晚期實體腫瘤患者提供新的潛在治療方案。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研究所所長,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腫瘤醫學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國家新藥(抗腫瘤藥物)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南粵百杰。
現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首屆靶向專委會主委及CSCO大腸癌專委會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理事長,《Cancer Communications》(IF 10.4)主編。
長期從事消化道腫瘤診斷、個體化治療及轉化研究,在早診和免疫治療方面取得國際先進的創新性成果,共發表論文300余篇,以通訊/第一作者于國際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如《JAMA》《Nature Materials》《Nature Medicine》《Lancet Onc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AMA Oncology》《Annals of Oncology》等,連續四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及中華醫學科技獎等省部級一等獎6項。
副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臨床腫瘤協會胃癌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消化道腫瘤的診斷、個體化治療及轉化研究。主持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內的基金10項,作為共同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
參與和完成100余項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含共同)在《JAMA Onc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Genome Medicine》等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60余篇。三項研究結果被美國NCCN指南采納。獲得授權專利1項。
臨床研究部I期病房副主任醫師,現擔任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肺癌精準治療及臨床研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腫瘤內科以及藥物臨床研究工作,參與超過100項新藥臨床研究項目,參與的多個創新藥物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