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癌癥的治療,很多患者朋友會選擇化療、放療、手術等等。有一些患者會把中醫當作“最后的救命稻草”。中醫在腫瘤治療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它在治療腫瘤方面發揮的作用無可代替。中醫學有其獨特的理論和固有的邏輯思維方法。它的診斷步驟,它對疾病病機的判定,治療的方法和用藥都具有其特點。
手術切除腫瘤是目前根治癌癥的主要方法,但外科手術在切除腫瘤組織的時候,部分正常組織器官也會受損,從而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削弱機體抵抗力。中醫治療結合手術治療,能夠改善患者一般情況,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耐受性,針對性治療術后并發癥,減輕術后不良反應,降低手術死亡率,改善生活質量。
術前如果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可以不用中藥調理。但如果癌癥患者在術前已經存在不同程度的陰陽失衡狀態,如氣短乏力、精神衰憊、納食不振、溲清便溏等陽虛證候,或面紅心煩、口干而苦、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等陰虛證候,那么患者機體的耐受力和抗癌力降低,對手術創傷、麻醉、缺氧等耐受性差,術后也容易發生嚴重的并發癥。
中醫認為,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與機體正氣不足密切相關,正氣虧虛,陰陽失調,而痼邪不能及時消散,長期停滯于體內,久而釀成瘤腫,所以正氣不足是惡性腫瘤的內在條件。應用補益正氣的中藥,能夠起到扶正培本的作用,從而提高病人接受治療的耐受性,減輕術后并發癥。
中醫常以補氣養血、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為法,選方如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保元湯、六味地黃湯等,調理患者氣血陰陽、臟腑功能以期最大程度的恢復接近“陰平陽秘”狀態。
目前化學藥物治療和放射線治療雖然能殺滅癌細胞,但都不可避免地殺傷了部分人體的正常細胞,導致胃腸道毒副反應、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肝腎功能損害等諸多不良后果。放化療的治病性質歸為熱邪,放療由外及內,多傷及氣陰、血脈;化療由內散外,多波及臟腑、氣血。
中醫依據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或氣血津液辨證處方用藥,從放化療副損傷的防治到減毒增效等方面,幫助患者走向康復。
腫瘤在明確診斷后,常首選手術或放化療等西醫治療手段,在規范化治療后,西醫一般建議患者定期復查,但這段時間往往缺乏確切有效的抗復發轉移的治療手段或藥物。
而一貫強調“以人為本”、“整體觀念”的中醫療法,在穩定病灶,防范復發、轉移方面確實起到了延長生存期、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中醫認為,癌癥的復發與轉移是在殘余毒邪存在的基礎上,正氣進一步虧虛,正不抑邪,毒邪、瘀血、痰濁相互膠結,加之患者對身患癌癥的恐懼悲觀情緒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可具體分析患者的不同情況,分辨病期早晚、病理類型,詳辨虛實緩急,將扶正固本、祛邪攻毒、化痰散瘀、疏肝解郁諸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制定出恰當的治療措施。
中醫學非常注重機體的免疫調節功能,在中醫辨證分型論治惡性腫瘤中,扶正固本法尤其得到重視,中醫扶正固本在抗癌轉移過程中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最大限度調動機體的抗癌能力。
手術、放化療等常用有效治療手段在消滅和控制惡性腫瘤的同時,對病人機體免疫功能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使得遠期治療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免疫功能和防御能力的低下,還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的復發轉移和第二種腫瘤的生長。
中醫通過益氣養陰、扶正固本,能改善各臟器功能,調節機體平衡狀態而提高免疫力,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預防腫瘤的復發轉移。
中藥防止癌癥復發或轉移不僅僅體現在緩解期或康復期,而是從發現腫瘤起就為這場抗癌斗爭加入了砝碼。發現腫瘤后,在未進行其它治療前,中醫治療的及早介入,能夠改善患者狀態,并對癌細胞進行殺傷,控制病情發展,為后續治療做好準備;在手術、放化療等治療同時,中醫藥保護各臟器功能,使機體免疫力受到的影響控制在最小限度,減少了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機會;常規治療完成后,中醫藥的鞏固治療,使機體抗病能力提高的同時即減少了復發和轉移的幾率。?
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在癌癥綜合治療的今天,以中醫中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的優勢體現在整體觀指導下的個體化、動態辨證論治,以調節機體內環境平衡,實現較好生存質量基礎上的“帶瘤”長期生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現代醫學治療上的不足。
無論是對于處在圍手術期、放化療期、西醫規范化治療后期的患者,還是不適于手術和放化療的患者(包括晚期腫瘤患者),抑或存在癌前病變的高危人群,中醫藥治療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治療應及早介入,與多種治療手段恰當配合,并貫穿癌癥治療的全過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