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癥之一,早期癥狀往往并不明顯,多為不經意時發現腫塊從而確診。如果發現乳房有腫塊,活動性差,邊界不清晰,乳頭溢血,乳房出現橘皮樣改變,凹陷等癥狀時,要積極去醫院進行檢查,排除乳腺癌的可能。
【基本信息】女、64歲
【疾病類型】乳腺癌
【就診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就診時間】2008年5月
【治療方案】中藥治療,門診隨訪
【治療周期】一年半
【治療效果】病情穩定,無任何復發轉移跡象。
一、初次面診
來看診時,患者的精氣神比較差,整個人萎靡不振。家屬介紹,患者術后病理為浸潤性癌,免疫組化:ER(+++),PR(++),剛剛做了6個周期的化療。不良反應較多:左肋部疼痛,手腳發麻,乏力,易出汗,尤其稍微一活動,出汗更多;咳嗽,咳黃痰,口苦,口中沒味道,飲食差,睡眠一般。主要是想解決一下化療后副反應,減輕癥狀。
圖片來自網絡
二、治療經過
2008年5月上旬,患者第一次看診。其實,在臨床中治療乳腺癌時,不管患者體質是什么,都不能忽視“氣郁”這個關鍵病機,因此用藥要始終注意理氣類藥物的應用。治療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加減,香附擅長疏肝理氣,并且有很好的止痛作用,生黃芪健脾益氣,山萸肉、旱蓮草滋補肝腎……整個方子從肝、腎入手,能很好地疏肝理氣,清熱化痰。
2008年6月上旬,患者服用中藥一個月,出現了左上肢浮腫。手術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目的是徹底清除病灶,患側上肢腫脹是乳腺癌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高達63.3%,其病機關鍵是絡脈瘀阻,氣血不通。加上患者處于放療期,本階段的治療重點一方面要改善患者“瘀滯”狀態,減輕上肢浮腫,另一方面針對放療的減毒增效。當然,疏肝理氣也是治療的重點。
2008年6月中下旬,患者依舊處于放療期,還出現潮熱汗多等一系列放療副反應。除了腫瘤本身會導致陰血虧虛,放療也會損傷機體整體功能,導致陰血虧虛。治療上既要滋養肝陰,又要清熱降火。
圖片來自網絡
2008年7月下旬,患者在中藥的保護下順利完成了放療。手術后,放、化療后,患者容易因陽氣虧虛出現一系列問題,治療上以溫陽解表為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基礎方加減。
2008年9月中上旬,患者經過了手術、化療、放療等一系列治療,康復期的治療也不容忽視。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過敏煎和玉屏風散為處方加減藥物。另外,患者出現了便秘,考慮便秘的原因還是以“虛”為主,配合枳術散,重用生白術40g,以達到健脾、潤腸通便的效用。
三、治療結果
患者服藥一個月后來診,患者介入放療不久,疲乏好轉,出汗減輕,出現了左上肢浮腫,皮疹,食欲一般,睡眠很差。
半個月后,患者仍處于放療期。睡眠有所改善,仍然疲乏,潮熱,易出汗,夜間更加嚴重,左上肢浮腫。
一個月的中藥調整后,患者結束放療不久。精神較差、疲乏,易出汗,口腔滿是潰瘍,疼痛明顯,頭痛,咳嗽,咳少量白痰,左上肢浮腫減輕,食欲一般,睡眠好轉,大便困難。
一個半月的中藥調整,患者不適癥狀明顯減輕,精神明顯好轉,乏力減輕,口腔潰瘍基本愈合,仍易出汗,頭痛,咽痛,口干,咳嗽咳痰,食欲很好,夜夢多,易驚醒,大便干結。
患者堅持中藥治療,同時配合內分泌治療,病情穩定,無任何復發轉移跡象。目前失訪。
圖片來自網絡
四、注意事項
1、由于患者術后阻斷淋巴液的回流通路,造成了上肢淋巴液回流障礙,很容易出現上肢水腫,為預防這種情況的出現,患者應注意早期就進行功能鍛煉,墊高手臂的位置,患側上肢避免提舉重物、注射及抽血,如出現水腫,可行向心性按摩及治療。
2、乳腺癌患者非常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這種不良反應又會導致病情加重,從而惡性循環。平時患者一定要注意調暢情志,家屬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導。
五、個人感悟
并非所有患者都需介入內分泌治療。如果雌激素(ER)和孕激素(PR)高表達,意味著乳腺癌的發病與雌激素和孕激素有一定的關系,ER、PR受體陽性率越高說明與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關系越密切,這部分患者可以進行內分泌治療。不過具體要吃多長時間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有患者吃5年,有患者吃10年,甚至15年,遵醫囑即可,不可擅自調整或停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