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未愈的傷口,竟然惡化成了癌?
說起來還真的是倒霉,五年前63歲的林先生收拾魚的時候,手指不小心被魚刺給劃傷了,當時只簡單做了止血處理,畢竟這種事太常見了。
但是誰也沒想到傷口會越來越嚴重,接下來的幾天,林先生手上的傷口又紅又腫,隱隱作痛,去醫院看,醫生也只說是“甲溝炎”,只給他開了一些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用藥以后,確實好了一些,但是接下來的幾年里,林先生的傷口總是反復發炎,最后傷口疼痛得厲害,指甲縫常常有膿液流出來。拖了好幾年后,林先生去醫院檢查,醫生發現他手指有一個腫塊,做了病理顯示是“鱗狀細胞癌”,這是皮膚癌的一種類型。
日常生活中被東西劃傷,傷口感染發炎是非常多見的小事,誰能想到會發展成癌呢?其實早在很久之前有醫學家就提出了癌癥就是無法愈合的傷口,和炎癥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癌癥是無法愈合的傷口,炎癥在推波助瀾
炎癥是一種基本免疫反應,當機體受到某些刺激,比如感染、外傷等損傷因子的時候,就會出現以防御反應為主的一種基本病理過程。炎癥對人體來說有很大的作用,當機體組織發生損傷的時候引發的炎癥反應,能夠清除壞死的組織、防止感染擴散、幫助器官恢復功能。
看起來炎癥是個“好家伙”,但是好心也可能會辦壞事。首先將癌癥和炎癥聯系起來的是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魏爾嘯,醫學生對他應該不陌生,他也是大名鼎鼎的“病理學之父”。
1863年魯道夫·魏爾嘯在惡性腫瘤附近發現了因為炎癥反應而產生的免疫細胞,因此假設癌癥是炎癥修復身體的傷口出錯而產生,但是當時很多人不相信。大概120年后,又有另一位專家——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癌癥生物學家哈羅德·F·德沃夏克再次提出:“癌癥就是無法愈合的‘傷口’”。
到了現代,炎癥和癌癥之間的關系研究得更加深入,《柳葉刀腫瘤學》曾經刊登了一項研究,每年1270萬新癌癥患者約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細菌和寄生蟲造成,而這些感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炎癥。
炎癥修復人體,就需要依靠細胞增殖,細胞分裂得越多,DNA出錯的概率也就越大,那么癌細胞產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如果身體長期處于慢性炎癥的刺激下,那么癌癥產生的概率也相應地加大了。
二、患上這幾種炎癥不要拖
炎癥和癌癥之間的關系提醒我們,當身體患有炎癥的時候不能大意,尤其是這幾種炎癥更不能拖:
1、肝炎
世界上約有80%的肝癌是乙肝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是肝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由于病毒在肝內持續復制,會使肝臟出現慢性損傷,時間一長就容易導致肝硬化,而不及時治療的肝硬化又可能會發展為肝癌。
2、萎縮性胃炎
柳葉刀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80%非賁門胃癌、60%賁門胃癌可歸因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在胃黏膜組織中寄生容易造成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潰瘍容易使胃黏膜反復出現炎癥,就可能會引發萎縮性胃炎,而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一種癌前病變。
3、慢性胰腺炎
在胰腺癌患者中大約80%的人有胰腺炎的病史,慢性胰腺炎是重要的癌前病變,尤其是慢性鈣化性胰腺炎和慢性家族性胰腺炎,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
4、膽囊炎
由于膽囊黏膜受到炎癥的長期刺激,可能會從炎性增生發展為不典型增生,進而發生癌變,也就是“化生-異型增生-癌變”。
當然,我們也不用對炎癥過于恐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教授解釋,并不是所有的炎癥都會發展成癌癥,急性炎癥容易治愈,慢性炎癥雖然難以治愈、長期存在,但是也只有小部分會轉變成癌。而且從炎癥到癌癥需要非常久的時間,有可能是幾年,也有可能是幾十年,不可能突然出現。
三、促炎食物主要有5種,要少吃
飲食對身體炎癥水平有一定的影響,比如有些食物屬于促炎食物,要少吃。
1、酒
外用酒精能夠消毒殺菌,減少感染,但是過量喝酒卻會誘發或加重炎癥。
2、加工肉、紅肉
加工肉類比如火腿、熱狗、臘腸、培根等;紅肉比如豬、牛、羊等動物的脂肪中,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
3、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屬于促炎食物,食用油最好選擇有機菜籽油、初榨橄欖油等。
4、反式脂肪酸
餅干、奶茶等都是常見的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容易促進體內炎癥的發生以及發展。
5、精制碳水化合物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營養學家維多利亞·德雷克發現,含大量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蛋糕、甜面包等,會生成促炎因子。
炎癥是一把雙刃劍,想要改變身體的炎癥環境,光靠改變飲食還不夠,還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多喝水、勤運動、平心態、保睡眠、重防護等。
參考資料:
[1]《人人都逃不過「炎癥」侵襲!1/6癌癥都與它相關》.生命時報.2021-09-14
[2]《哪些不起眼的“炎癥”,會發展成癌癥?》.生命時報.2022-05-24
[3]《膽囊結石“沒感覺”,可以不理會嗎》.健康中國.2022-03-31
[4]《給身邊的男性提個醒:6種食物正在折損你的「雄激素」》.生命時報.2022-01-11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