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和避免。”英國癌癥研究所往期公布的研究結論令人無比興奮。英國癌癥研究所最新數據顯示,英國每年有13余萬癌癥病例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預防,相當于每年新發癌癥總數的37.7%。
該研究總結了多種致癌不良習慣,很多人對照自己會發現,真是句句中招。可見,要達到研究結論的預期效果,大多數人在防癌生活方式上還要做出極大的改變。
英國研究人員將致癌因素按輕重程度分為6種,并有我國臨床重點腫瘤專科主任以此為基礎,介紹了我國相關情況,并提出生活防癌建議。
第一是吸煙
煙草導致17.7%的英國男性和12.4%的女性患癌,是首要致癌因素。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煙草消費國,調查顯示,中國現有吸煙人數超過3億,15歲及以上居民吸煙率為28.1%,男性吸煙率高達52.9%。
專家稱:雖然我國吸煙率近年來略有下降,但還是太高,導致肺癌成為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研究發現,吸煙的肺癌患者,其基因突變數目是不吸煙肺癌患者的10倍以上,因為煙霧中含多種強致癌物,直接誘導基因突變。
控煙需各方努力,不應以經濟利益為考慮,而要將關注點放在國民健康上。當下控煙工作還有諸多不足,建議抓緊在煙盒上加入恐怖警示畫面。“抽煙的要戒掉,不抽的要避開,離煙霧越遠越好。
第二是肥胖
研究發現,肥胖顯著增加患腸癌、腎癌、乳腺癌、宮頸癌等13種癌癥的風險。英國超重肥胖人群中每年約有6.3%的人查出癌癥。刊登在《柳葉刀》上的一項全球調查發現,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數據顯示,中國18歲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城市高于農村。近年來,7~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漲幅最顯著,成為慢性病的“后備軍”。
專家表示,中國人的脂肪更傾向于堆積在內臟組織中,這種“胖”最危險。國人的肥胖率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漲起來的,大家應對“好的膳食”有理性認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控制體重的根本在于管住嘴、邁開腿。
第三是過量飲酒
酒精攝入過量明顯增加患肝癌風險,它還是致癌物的幫兇,助其削弱免疫功能,3.3%的英國人因此患癌。數據顯示,我國18歲以上飲酒者中,有害飲酒率為9.3%,農村高于城市。有害飲酒率最高的年齡組是45~59歲組,其次為60歲以上組。
專家表示,過量飲酒的危害多數人都知道,但還是有不少人為一時痛快坑了身體。酒文化是中國的傳統,但應與時俱進,不該淪為陋習。“感情深一口悶”的說法及地方奇葩勸酒風俗,該淘汰了。酒偶爾喝點可以,但別過量。男性每天最多喝啤酒700毫升,或葡萄酒300毫升,或50度白酒70毫升。女性攝入量為男性一半。
第四是纖維攝入太少
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防治便秘,減少有害物在腸道的存留時間,有效預防結直腸癌。相反,纖維攝入不足每年使3.3%的英國人患癌。調查發現,從1982年的8.1克,到2012年的10.8克,我國居民每日纖維攝入量30多年來從未達到過25克的推薦量,這與果蔬、粗糧吃得不夠有關。
專家表示,過去條件有限,果蔬吃得少可能受到消費可及性的影響,可如今市場上果蔬供應充足,更多的是認識問題。為迎合消費者對食物精致、細膩的追求,企業把谷物磨得越來越精細,纖維和營養被人為去除。建議每天吃夠半斤水果一斤菜,多用粗糧、雜豆、薯類替代精白米面。
第五是空氣污染
約1%的英國癌癥病例歸因于此,霧霾天、機動車尾氣、不環保的裝修材料等都是元兇。專家認為,空氣污染治理是我國政府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除北京等大城市,很多二三線城市同樣頻繁遭受空氣污染的侵襲,但重視程度相對較低。建議霧霾天外出要戴口罩,回家后清洗鼻腔,室內用空氣凈化器。
癌癥已成為我國第二位慢性病死因。數據顯示,我國約有200萬居民死于癌癥,每天為5000多人。隨著人口老齡化,癌癥發病率上升趨勢明顯。癌癥預防成為了全民關注的話題。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