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早晚是怎么劃分的?
人們常常用癌癥的早、或晚來表達病情的嚴重程度,早到什么程度?晚到什么程度?并不是很清楚。那么,癌癥的早晚是怎么劃分的?有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呢?
TNM分期是區分癌癥早晚最常用到的方法,對指導治療及預后判斷有著重要作用。
T,原發病灶的大小、或浸潤范圍、或部位;N,腫瘤周圍的淋巴結,不包括遠處淋巴結;M ,腫瘤相對較遠的部位有轉移,以T、N、M三者的具體情況而組成最終的分期。
當腫瘤沒有淋巴結、遠處轉移時,原發灶浸潤范圍很小,比如起源于上皮層的腫瘤,腫瘤僅僅在上皮層、未突破基底膜稱其“原位癌”,
立在原地不動的癌么,或者雖然突破基底膜、但浸潤范圍不大,也被稱作“微浸潤癌”,原位癌、微浸潤癌或許才是名副其實的早期癌,治愈率應該是100%!
常常把原位癌歸為0期,除外TNM分期法一般分4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期別越高病情越晚,但不是絕對的!
比如結直腸癌,Ⅱ期、Ⅲ期由于原發灶浸潤范圍大,手術有可能做不了,Ⅳ期若肝、肺轉移灶少、小也不一定不能手術,預后就有差別了,還有同樣的條件下ⅡB、ⅡC期預后不一定就好于ⅢA期。
很多情況下,我們把Ⅰ期癌癥看作早期比較合適,因為腫瘤大多沒有淋巴結轉移、也無遠處轉移,把Ⅳ期、轉移性腫瘤看作晚期,把Ⅱ、Ⅲ期對應為中期。
這是大概,不是絕對的對應,比如有人把ⅢB期、Ⅳ期肺癌劃分成晚期,而把Ⅰ期、Ⅱ期、ⅢA期都歸為早期,實際Ⅱ期、ⅢA 期已不早了。
還有一些癌癥早期的概念比較明確,為治療而提出。比如早期胃癌,1962年日本內鏡協會提出的概念,腫瘤局限于粘膜層、或粘膜下層,不論浸潤范圍大小、有無淋巴結轉移。
早期胃癌可以使用內鏡下治療,90%的病人與手術治療效果一樣,生活質量明顯要好于手術,但有5%-10%左右的早期胃癌已發生淋巴結轉移,內鏡治療就不好了,TNM分期也就到了ⅠB期、或Ⅱ期。
隨著早期胃癌概念的延伸,早期食管癌、早期結直腸癌也有相應的說法,但還未被明確一致地提出來。
用癥狀區分癌癥早晚行不行呢?也只是大概,沒有客觀依據了。比如早期肺癌有可能咯血絲,有人看見血就認為晚了,這就不一定了。
大多數情況下,癌癥早期癥狀不明顯、或沒有,晚期癥狀多是些全身、非特異性癥狀,比如發熱、惡心嘔吐、胸悶氣短、食欲不振、疼痛等問題,但有些晚期癌癥也不一定有不適。
病情早晚評判對治療有很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需要做全面的檢查,進行客觀、準確的分期,以便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才能獲得最大的生存時間、最好的生活質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