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位患者因為“喉咽癌并頸部淋巴結轉移”而就診到我這里,來診之前,在他的印象中,只要是充足使用消炎藥物就一定可以搞定他的疾病。20幾天的消炎藥物吃完以后,他的癥狀不只是沒有改善,反而是加重了。
住院以后,我們對患者進行了包括組織病理學檢查在內的系統檢查,確診患者為局部晚期的咽喉癌。我們組織了腫瘤內科、放療科、耳鼻喉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參與的多學科會診(MDT),為患者提供了多個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
在諸多的方案中,包括手術切除,術后化療、放射治療,或者是先進行內科治療后的手術或者是放射治療補充,也有放療、化療聯合的治療模式等等。其主要的目的都是首先降低腫瘤的負荷大小,再實施后邊的手術、放射治療等治療措施。
對患者來說,對于病情、治療的可能風險與獲益也是清楚的,他的目的就是首先不考慮開刀治療,最后爭取一個微小的操作解決問題。最終患者選擇了首先實施兩個療程化療,具體方案為: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順鉑,聯合抗血管靶向藥物及免疫制劑卡瑞利珠單抗。
治療很快就有了效果,2個周期的治療結束以后,患者咽部腫瘤大小已經完全消失了。患者經過在北京同仁醫院再次喉鏡支撐下下咽多點活檢,病理未見腫瘤細胞,考慮pCR(病理完全緩解)。有了這樣的消息,也算是最好的結果了,手術自然也就是不需要再做了,唯有的后邊需要補充放射治療。
對于這樣的一個結果,我們也是感到極為高興也是覺得治療的療效可喜。同樣的患者,包括幾個食管癌的患者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結果。對此,我們也是在幾次會議上與同行之間進行了這樣的幾個個別案例的報告,大家也是對于這樣的方案表示了認可。
事也湊巧,與之同時,廣東省某位頭頸部腫瘤的大咖也在做這樣的大型臨床研究,計劃按照未來實施指南的模式進行。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大家更為治療的有效高興的同時,也覺得這樣的治療,從個案向整體治療趨勢發展也是一種必然。
其實,在腫瘤的治療中,大家遵守指南、規范是必須的。針對不同的患者又要要個體化治療的思想,不能被書本固縮。好的方案,繼而推廣,也是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對于這樣的診療模式,才是真正的臨床學科發展的基礎。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