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MJ子刊:實錘了!增加身體活動和減少久坐時間能夠降低乳腺癌風險
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癥數據,2020年乳腺癌新增人數達226萬,肺癌為220萬, 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 。
現有研究表明,引起乳腺癌發生發展的風險因素很多,包括內分泌、年齡、遺傳傾向、生活方式、環境等多個因素,而多種因素的長期作用,容易導致致乳腺上皮細胞突變、癌變、發展和轉移。
近日,一項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志》(British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大型孟德爾隨機化分析(Mendelianrandomisation,MR)研究證實,提高身體活動水平和減少久坐時間可降低乳腺癌風險,并首次加強了因果關系分析。
該研究調查收集了130957名女性參與者(76505名為乳腺癌患者,54452名為未患乳腺癌的對照人群)的數據,包括身高、體重、絕經狀態等基本健康信息;飲食、飲酒量、吸煙狀態等生活方式信息;以及所患乳腺癌的分期(表示腫瘤大小和擴散程度)、分級(表示腫瘤細胞異常程度)、受體(雌激素、孕激素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狀態等信息。
最終分析發現:增加身體活動量和減少久坐時間,都與乳腺癌風險顯著降低有關。
參與者具體情況(圖源:奇點糕)
具體來說:
1、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每增加50min/w,分別與浸潤性乳腺癌風險降低41%、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風險降低40%、孕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風險降低42%相關。
2、每天的久坐時間,每增加約7%,分別與浸潤性乳腺癌風險增加20%、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風險增加43%、孕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風險增加40%、三陰性乳腺癌風險增加104%、1期乳腺癌風險增加62%、乳腺原位癌風險增加75%和乳腺導管原位癌風險增加111%相關。
3、而與很少進行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參與者相比,基因預測的自我報告高強度身體活動(每天至少10分鐘且超過3天/周),與減少38%絕經前/圍絕經期侵襲性乳腺癌風險相關(95%CI0.45-0.87),對絕經后侵襲性乳腺癌保護效果不明顯。
4、另外,高強度身體活動還與減少23%PR+乳腺癌風險相關(95%CI0.61-0.98),與降低總體乳腺癌和其他類型乳腺風險相關性不明顯。
5、最后,增加久坐時間對幾乎每個病例組的基因預測風險都有所提高:每增加約7%的久坐時間,與激素陰性乳腺癌風險增加77%、三陰性乳腺癌風險增加104%、乳腺原位癌風險增加75%、乳腺導管原位癌風險增加111%、1期乳腺癌風險增加62%、侵襲性乳腺癌風險增加20%、ER-乳腺癌風險增加43%、PR-乳腺癌風險增加40%相關。
對此,研究人員分析,運動與久坐之所以與乳腺癌之間存在因果聯系,或許與超重或肥胖、代謝功能障礙、性激素水平和炎癥等多種機制有關。不過,相關機制還沒有明確,還需要更多研究探索。但可以明確的是,增加身體活動和減少久坐時間有助于癌癥預防。
資訊來源:奇點糕
論文參考:Dixon-Suen SC,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tim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Br J Sports Med. 2022;0:1–14. doi:10.1136/bjsports-2021-105132.
二、感染過HPV的適齡女性亦應接種HPV疫苗
研究已經明確,接種HPV疫苗能夠幫助預防宮頸癌,而目前,九價HPV(人乳頭瘤病毒)疫苗擴齡,適用年齡從原先的16-26歲拓展到9-45歲,這意味著更多適齡女性可以獲得更全面的保護。
一般來說,未發生性行為的女性接種HPV疫苗可獲得最佳預防效果;女性的免疫功能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對新發和既往感染的清除能力也會隨之下降,更容易發生持續感染。這意味著,成年女性感染HPV后危害性更大,因此接種HPV疫苗對成年女性來說十分必要。
那已經感染了HPV的適齡女性是否有必要接種疫苗呢?對此,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專家段濤教授直言,有必要接種疫苗。
HPV型多達200多種,感染很常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女性感染HPV以單一感染為主,接種HPV疫苗可以對尚未感染的其他型別產生很好的保護作用。段濤認為,感染過HPV的女性,說明其個人生活方式或體質使她比較易感,更有必要進行接種保護自己。
資訊來源:中國新聞網
三、Nature:人鼠混合大腦誕生!引發倫理擔憂
今年年初,一名美國男性心臟病人成功移植經基因改造過的豬心臟,且在手術3日后情況良好。該事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而最近,一個重磅消息再次傳出,人鼠混合大腦出現了!該成果被發表在《自然》,研究將類腦器官移植到了大鼠正在發育的大腦中,結果研究人員發現類腦器官可以正常發育和成熟,并與大腦的神經回路部分地整合到一起,真正成為大腦的一部分。
人腦類器官(亮綠色)被移植到新生幼鼠的大腦中,創造出神經元接口的混合大腦(圖源:Nature)
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將用人類干細胞培養的人體組織注入大鼠的體感皮層,即老鼠接收和處理觸覺或疼痛等感覺信息的區域。
經過兩周左右的訓練,每當研究人員使用藍光激光刺激老鼠體內的人類神經元時,老鼠就會開始舔嘴并尋找水源。
這意味著人類細胞相互作用得足夠好,可以幫助驅動動物的行為。此外,當研究人員戳老鼠的胡須時,他們發現皮層中的人類細胞會發出反應,這表明這些細胞能夠獲取感覺信息。
研究者之一教授帕伊卡說:“在我們刺激胡須后,人類神經元的反應變得非常快。事實上,超過70%的人類神經元在受到刺激的1秒鐘左右就開始了某種形式的活動,這佐證了它們是相互作用的。”人類神經元已成為老鼠腦電路的一部分,在顯微鏡下,這些神經元閃爍著“光”。
人類“迷你大腦”在移植大鼠體內之后,人類神經元在大約8個月的時間內增長到了原來的6倍大,約占大鼠大腦單個半球的三分之一。這些接受移植的大鼠并沒有出現研究人員十分擔心的癲癇等健康問題。在移植一年后,超過70%的大鼠還活著。
該研究是嘗試將人類細胞移植到動物身上的最新案例,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此次研究能夠培養出代表人類大腦皮層的復雜3D結構。大腦皮層是大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認知中心所在的地方。研究人員希望,人鼠移植的能力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基因突變如何影響大腦回路,以及如何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不過,相比令人興奮的研究成果,倫理道德問題也是一個挑戰。研究人員擔心創造嚙齒動物和人類腦部的“雜交種”可能會傷害動物,或者創造出具有人類大腦的動物。因此,需要權衡對人體類器官的擔憂與神經和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
資訊來源:生物探索
論文參考:Maturation and circuit integration of transplanted human cortical organoids.Nature (2022).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77-w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