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正氣旺盛、氣血充盈,人體的臟腑功能正常,身體處于平衡狀態,就不容易患癌癥;即使是患了癌癥,如果能進行積極調治,使身體恢復平衡,就不容易出現復發或者轉移。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身體如果正氣虛弱,疾病就會惡化,導致腫瘤的復發或者轉移。所以說身體正氣的虛弱或不足,是造成癌癥復發與轉移的關鍵。
癌癥的病理屬性總屬于本虛標實。多是因虛得病,因虛致實,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屬實的疾病。初期邪盛而正虛不顯,故以氣滯、血瘀、痰凝、濕濁、熱毒等實證為主。中晚期由于癌耗傷人體氣血津液,故多出現氣血虧虛。陰陽兩虛等病機轉變,由于邪愈盛正愈虛,本虛標實,病變錯綜復雜,病勢日漸慎重。
《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理論。這說明人一旦生病,那就是咱們人體的正氣不足了,所以才會讓外來的邪氣在體內生存,讓邪氣慢慢壯盛發展,那慢慢地就會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臟腑功能失調,痰濕瘀濁等病理產物停聚而產生疾病。而癌癥屬于最嚴重的疾病,它一旦生成,是經過長時間的日積月累逐漸演變而成,在這個過程中,邪氣慢慢壯大,正氣會逐漸耗損,所以癌癥患者都會出現正氣虛損的問題。
初期邪盛正虛不明顯。當先攻之;中期宜攻補兼施;晚期正氣大傷,不耐攻伐,當以補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氣。扶正之法主要根據正虛側重的不同,并結合主要病變臟腑而分別采取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治法;祛邪主要針對病變采取理氣、除濕、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法,并應適當配伍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藥。而現代研究亦證實,有很多中草藥具有抗癌作用,清熱解毒藥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山慈菇、山豆根、鴉膽子等。
癌癥患者想要提升正氣,首先,要增強飲食營養。中醫認為“得胃氣則生,失胃氣則死”,大多數的癌癥患者都進食很少,但只有保證足夠的飲食攝入量,人體才能氣血生化有源,五臟六腑才能維持正常運作。所以癌癥患者一定要多吃,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來保證一天的總攝入量達標。同時,還要保證患者吃的營養豐富,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質、高脂肪的食物,烹飪時可以做的清淡軟爛一些,能幫助患者更好的吸收營養。
第二,保證睡眠充足。睡眠是人體恢復元氣最原始的途徑,相當于于人體的加油站,只有患者睡得好,人體的五臟六腑才能正常運作,氣血通暢。但癌癥患者常伴有失眠問題,這跟患者的情緒有很大的關系,一定要改善心情,不要過度憂思病情,白天的時候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運動量,都能有助于睡眠質量的提高。
第三,扶正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改變不良的情緒,什么算是不良情緒呢?憤怒、思慮,憂愁,恐慌,大喜,也就是“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喜傷心、恐傷肺”。不良情緒會導致氣滯血瘀,最終導致五臟六腑不能正常地運轉了,有的臟腑吃不飽,而有的臟腑還“撐”得慌,所以強者就欺負弱者。陰陽越來越不平衡,精血越來越少了,免疫力也越來越低了。
舉個例子,就拿脾胃來說吧!胃是主管“消化”的,脾是主管“吸收”的,正常應該是消化多少 、吸收多少。但當過分的思慮,或者暴怒時,就會抑制脾的吸收功能,造成脾胃之間的經絡不通,不通就會有“寒邪”趁虛而入,導致吃得很多 ,但不是化為無用的“濕氣”,就是變成無用的“垃圾”而排出體外。真正供給身體的很少,而且這樣惡性循環,身體越來越差。
扶正要以胃氣為本,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養脾胃,是癌癥治療過程的一條主線。對于扶助正氣。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均有較好的效果。
中醫扶正祛邪,以胃氣為本的思想在癌癥的治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無論中醫還是西醫,在癌癥的治療過程都需要有整體思維,綜合患者的全身狀況、體征等因素,來選取適當的治療手段,時刻考慮保護患者的正氣,正氣,正確處理好扶正與祛邪的關系,幫助癌癥患者獲得一個較好的預后。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