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是惡性腫瘤常見的轉移部位,常常導致骨相關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脊柱轉移瘤鄰近脊髓,如何在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率的同時保護脊髓功能,成為臨床工作的難點。傳統的二維放射治療由于缺乏靶區的高度適形性和準確性,治療劑量常受到脊髓耐受劑量的限制,治療效果欠佳。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適形放療、調強放療、體部立體定向放療、近距離放療等技術的出現,使得靶區可以達到更高的照射劑量,而脊髓劑量在耐受范圍之內。目前,放射治療已成為脊柱轉移瘤的有效治療方式。
常規體外放療
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脊柱轉移瘤指南建議:脊柱轉移瘤患者出現脊髓壓迫癥狀時,應行外科手術+放療、放療或化療(對化療敏感的腫瘤,如淋巴瘤、精原細胞瘤、骨髓瘤等)。 脊柱轉移瘤患者未出現脊髓壓迫癥狀時,如椎體不穩定,應在外科固定術后行放療;如椎體穩定,可首選放療,或手術(選擇性病例)+放療或化療。對脊柱轉移瘤進行局部放療可以有效、快速地緩解骨破壞和軟組織病變導致的疼痛。
患者對不同分割方式放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均可耐受,5 組患者治療后的運動功能改善率及行走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以上 5 組患者的 2 年照射野內復發率分別為24%、26%、14%、9%和 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后 3 組分割方式可以降低復發率。
對于預計生存期較短的脊柱轉移瘤患者,短程放療 1~5次,劑量 8~20 Gy 可以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患者的痛苦;而對于預計生存期較長(如超過 6 個月)的脊柱轉移瘤患者,則需要考慮照射部位是否出現疾病進展或復發。
長程放療對于轉移性脊髓壓迫癥有更好的局部控制效果,1 年局部控制率為 90%,明顯高于短程放療的 74%(P﹤0.01);對于預計生存期較長的脊柱轉移瘤患者,可以行10~20 次分割治療方案,由于脊柱轉移瘤靠近脊髓,脊髓的耐受劑量對放療劑量產生限制。
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調 強 放 療(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可以采用逆向放療計劃,提高靶區劑量,而危及器官限量在耐受范圍內。
容積調強放療(vol- umetric modulated arc treatment,VMAT)在旋轉加速器機架的同時調整加速器劑量率和多葉準直器(multileaf collimator,MLC)射野形狀,達到調強目的。圖像引導的調強放療(image guided-intensity modu- lated radiation therapy,IG-IMRT)可以將誤差縮小到 2 mm 內,縮小腫瘤靶區外放范圍,有效保護脊對 10 例行 IG-IMRT 的脊柱轉移瘤患者的研究顯示,每日行錐形束 CT(cone beam CT,CBCT)驗證靶區位置可以有效減少靶區誤差,其中平均計劃靶體積(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照射劑量為 61.9 Gy(58.7~64.6 Gy),平均脊髓最大照射劑量為 45.9 Gy(44.5~49.0 Gy),患者的中位隨訪時間為15.6 個月,治療后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在1 個月內緩解,無放療相關脊髓疾病發生。
體部立體定向放療
體部立體定向放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 apy,SBRT)具有圖像引導功能,與常規放療相比,能夠對腫瘤進行大劑量、高度適形的治療。SBRT的劑量分布具有小野集束照射、劑量分布集中、靶區周邊劑量梯度變化較大、靶區周邊正常組織劑量很小的特點。目前,SBRT 在椎體轉移瘤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其不僅可以提高腫瘤的局部控制率。
目前,脊柱轉移瘤行 SBRT 最好的劑量分割方式尚無統一定論,其常用的分割方式包括(18~ 24)Gy/1 f、24 Gy/2 f、(24~30)Gy/3 f、30 Gy/4 f 以及(30~40)Gy/5 f。SBRT 治療可以快速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并且可以取得良好的腫瘤控制。
兩次 SBRT 治療的間隔時間越長,患者的生存時間越長(P=0.02);1 年局部控制率為 81%,中位局部控制時間為 2.0 個月(2.7~ 16.7 個月);無放療相關壓縮性骨折及脊髓炎發生。針對硬膜外組織腫瘤復發這一最常見的治療失敗模式,有以下解決建議:①最大限度地切除硬膜外腫瘤,以達到最佳手術降期;②提高脊髓允許照射劑量,SBRT 圖像引導等技術可提高放療的準確性,減少脊髓受量。
SBRT 的精度高,腫瘤與脊髓之間劑量陡降,可有較好的局部控制率,降低神經系統并發癥發生率,可作為脊柱轉移瘤放療后復發的一項挽救。
近距離放療
放射性 125I 粒子植入治療屬于近距離放療,對周圍組織損傷小,適用于以下脊柱轉移瘤患者:
①初治患者經骨科評估手術風險大,手術難以根治切除腫瘤且脊椎穩定性差,行椎體內固定/腫瘤部分切除術+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②術后、放療后復發患者行 CT 引導下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③患者不愿接受手術、外放療而行 CT 引導下放射性粒子植入術
近距離放療聯合手術治療可為患者提供綜合治療方案,獲得更好的療效。脊柱轉移瘤累及硬膜囊不僅會引起背部放射性疼痛,還會導致病變平面以下截癱。PVP 可以迅速緩解疼痛,放射性 125I 粒子植入能有效控制腫瘤生長,延緩或阻止腫瘤侵犯脊髓,保護脊髓神經功能完整。
聯合放射性 125I 粒子植入術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結果顯示放射性 125I 粒子植入術聯合PKP 治療脊柱轉移瘤,在臨床操作上安全可行,能達到緩解癌性疼痛、控制局部腫瘤、重建脊柱穩定性的作用,短期療效可靠,為脊柱轉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在疼痛控制方面,椎體成形術聯合放射性 125I 粒子植入術較單純椎體成形術的效果更佳。
脊柱轉移是腫瘤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應對此給予重視。放療是治療脊柱轉移瘤的一種有效手段。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放療可以對腫瘤進行較高劑量的照射,從而提高腫瘤控制率,并且還能降低脊髓等危及器官耐受劑量,避免不良反應發生。在臨床治療中,放療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