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農歷書曰:“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清明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度,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度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凋零枯萎隨風過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現。
???
吳顯文主任提醒
吳顯文主任提醒廣大病友,春筍屬發物,青明團子是糯米做得都不要吃,每年都有病友吃了病情加重的。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是一個尤為重要的節氣。”中醫認為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從中醫來說,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因此,建議大家穿著寬松衣服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比如公園、廣場、樹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盡量多活動,使陽氣增長有路。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清明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多雨陰濕、乍暖還寒。”此時的飲食宜溫,應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還有地瓜、白菜、蘿卜、芋頭等,溫胃祛濕,也適宜多吃。另外,清明節氣中,不宜食用“發”的食品,如筍、雞等,可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比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
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不過,“有些人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此人們春季的食欲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立春之后,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
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這段時間是高血壓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要予以重視。
中醫養生:養生,需要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基本原則,這是古代圣人所提出的。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所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說明五臟與季節是相對應的,由此可見肝通于春,既然清明乃春季節氣,那么就要通過“養肝”以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目的。
我們應該怎么來養肝呢?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已有明確的闡述:“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
夜臥早起: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要適當晚睡早起。
廣步于庭:多在院子里散步。
被發緩形:披散頭發,放松腰帶,身穿寬松的衣服。
以使志生:使自己的意識、情志、精神煥發。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