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腫瘤,誰都渴望被“治愈”。但即便成功走出了醫院,許多人也“心里打鼓”,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算好了。
我們曾經采訪過一位罹患子宮癌的S女士。即便已經成功完成根治手術好幾年,醫生也早已正式宣告:“你現在已經很好了,已經是個能重新工作的健康人了”,她也依舊認為自己沒有真正的“治愈”腫瘤,因為肚子上長長的刀口,也因為術后偶爾“漏尿”的小毛病,也因為有鄰居說她的臉用過激素藥后“腫腫的”,和常人看起來不一樣。這些小問題一直將S女士困在了“癌癥患者”的身份上。
但也有樂觀的人,W先生即便身上還帶著腫瘤,吃著靶向藥依舊為了工作東奔西跑。他堅持認為自己“治好了”。按他的話說:“都查出來兩三年了,能跑能跳,我不說誰都看不出,怎么就不能算治好了呢?”
——所以怎么樣才算腫瘤治好了呢?今天我們就來用醫學的觀點來講講。
一、腫瘤治愈的標準
①腫瘤完全消失:
腫瘤在患者體內制造最明顯的“產物”就是腫塊。如果根治手術成功,通過B超、CT、磁共振、PET-CT等影像學檢查,以及鏡下的病理學檢查中不再能發現腫瘤的存在。
②因為腫瘤帶來的臨床表現消失:
大部分腫瘤患者都是因為“病痛“以及其他不適才來檢查就醫的。腫瘤會帶來不同部位的疼痛、發熱、淋巴結腫大以及消瘦等癌因性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謂痊愈,至少要這些癥狀消失、讓患者不再忍受病痛。比如肺癌患者不再咳嗽、咳痰、胸悶、氣短、惡心、嘔吐;腸癌患者不再便秘、腹瀉、便血、貧血、惡心嘔吐等。
③各項指標正常:
每月檢查的各項指標就像是一份健康答卷。如果血常規、尿常規、甲狀腺等各項檢查指標長期正常,尤其是各項針對惡性腫瘤常用的腫瘤標志物檢查沒有異常,就可以初步認為情況被穩定控制中。比如鼻咽癌要著重關注EBV DNA,結直腸癌關注CEA,前列腺癌關注PSA,肝癌關注AFP等等。如果如果這些指標沒有異常,一般表明腫瘤至少沒有在現階段復發、轉移。
④除了上面的三條,還有一條也至關重要,就是:時間。
惡性腫瘤比起良性腫瘤最讓人擔心點就在于復發和轉移。由于現代醫學的局限,我們很難提前去預測一位患者是否會復發、是否會轉移,以及會在哪個時間段發生這些事情。我們只能將其交給時間,通過定期的隨訪、復查來跟蹤觀察。
這種說法,好像是給每一位患者頭頂都懸了一把利劍。但好在通過長期的臨床數據分析,我們也總結出一些腫瘤關于復發的時間規律。
對于大多數癌種,在根治治療之后的1-2年間,是復發高峰階段。如果根治治療后三年之內不復發,病人的復發和轉移的幾率也就會明顯地下降(有數據統計,約有七成的復發是發生在術后1-3年間);而在根治治療五年之后,復發率和轉移率會進一步降低,大部分腫瘤五年后復發的幾率都是個位數。所以在臨床上,我們通常認為在根治治療之后五年不復發的患者就是“臨床的治愈”了。
二、腫瘤治愈的另一個“樣子”
其實能在早期發現腫瘤并成功進行手術根治的患者少之又少。除了上面所說的那部分幸運兒,還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在中晚期才發現腫瘤,已經失去了將腫瘤徹底根治的可能性。把腫瘤“治好”、”控制住“,無病痛的實現帶瘤生存,才是大部分中晚期患者更合理的訴求。這也是治好腫瘤的另一種形式。
①帶瘤生存是什么?
并不是所有帶著腫瘤的人都叫“帶瘤生存”,所謂的“帶瘤生存”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經過全身有效的抗腫瘤治療后,自身免疫保護功能已大于腫瘤擴散能力,因此腫瘤進一步縮小,癌細胞長期“靜止”、“休眠”,不再擴散轉移,病情穩定。
·一系列由于腫瘤帶來的癌性癥狀,例如出血、癌痛、持續低燒等問題也消失了,病人處于能獨立工作和生活的良性狀態,能基本恢復生病前的生活狀態。
——現在我們經常說腫瘤不是絕癥而是慢性病,就是因為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已經能通過藥物控制,實現長期的“帶瘤生存”。目前已經有許多帶瘤生存20年以上的案例。我們也可以將惡性腫瘤想象成另一種形式的“高血壓”——高血壓也無法完全治愈,需要患者長期通過服藥以及飲食運動調理等方法進行控制,從而達到血壓能夠常年穩定在正常范圍的結果。許多惡性腫瘤也是這樣。
中晚期癌癥病人,即使出現大量胸水、腹水或骨轉移肝轉移等情況,如能及時進行全身有效的抗腫瘤綜合治療,大部分病人仍可獲得長期帶瘤生存。對此,《臨床腫瘤治療決策的思考》中有這樣一段話:
與腫瘤苦斗并不一定能贏,與之和平共處可能使生命質量更高。腫瘤發展到中期和晚期作為醫生應該明白大多數患者并不應該再追求根治而是應當實事求是的根據患者體能進行治療。要教會患者接受腫瘤在體內與人和平共處的這個事實。這不僅能延長生命、還能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
②對于帶瘤生存的患者,日常哪些身體情況可以證明病情穩定?
沒有出血征象:
癌細胞其實就是身體內的“異端分子”,它們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會給身體制造各種破壞,比如,腫瘤體壞死往往會引起局部小量的出血,若癌細胞侵蝕周圍的血管,則會導致大出血。所以,沒有“出血征象”是判斷患者病情穩定的標準之一。
身體消瘦的情況得到控制:
癌癥的生長會消耗人體內的營養,所以病人體重下降通常是癌癥的體征之一。例如胃腸道腫瘤,到了晚期近80%的患者都有營養不良的問題。所以癌細胞與人體的戰斗也可以看作是關于營養的“爭奪戰”。如果患者逐漸開始“長肉”,體重回歸到正常水平,也能證明在人體與腫瘤的對抗戰中,我們逐漸開始占上風了。
沒有疼痛、發熱等不適癥狀:
當腫瘤過大擠壓侵犯到周圍組織時,或是出現轉移,尤其是骨轉移時,疼痛的癥狀會非常明顯。另外癌癥病人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發熱現象,這在臨床上稱為“癌瘤熱”。所以經過治療后,疼痛得以緩解、控制、癌因性發熱的情況減少,往往預示著病情趨于穩定。
從這個標準來看,不論是根治手術已完成數年的S小姐,還是帶瘤工作,覺得自己與常人沒什么不一樣的W先生,腫瘤都已經“治好”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相較治療前都有了明顯的改善,而他們的生活重心也可以脫離出醫院與家兩點一線的抗瘤戰役。他們能分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給自己的家人、興趣以及工作了。相信如果能擺脫罹患腫瘤所帶來的“病恥感”與憂慮,必能擁抱美好的春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