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巖,是傳統中醫的一個病種。
早在我國宋金時代對其病因、病機及治法就有頗為詳細的論述。
而到了元明清各代醫家又有較大的發揮。
其臨床表現以乳房腫塊為主。
古人觀察到:初起如豆,漸如棋子,半年一年,二載三載,不痛不癢,堅如巖石,漸漸而大,始生疼痛,痛則無解,晚期腫如堆粟,或如覆碗、如巉巖,久則破潰,深者如巖穴,凸者若泛蓮,疼痛連心,出血 則臭,痛連胸腋,其時五臟俱衰,四大不救。此疾以婦人為主,男子偶見。
上述癥狀與體征和現代醫學中乳腺癌的表現極為相似。
因此可以為現代治療乳腺癌提供治療思路。
中醫對乳巖的病因病機多整體出發,根據臟腑經絡學說進行辨證分析。
認為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乳房屬足陽明胃經,外屬足少陽膽經。
乳巖的形成多為七情所傷,血氣枯槁,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經絡枯澀,痰氣郁結,陰極陽衰,患難驚恐所致。
男子多由房勞,耗傷肝腎。
婦人多由郁怒虧損肝脾。
同時發現尼姑及孀居的婦女患此癥者較多。
說明中醫學對乳腺癌的認識是有其傳統特點和獨到之處的。
歷代醫家在長期同疾病的斗爭中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乳巖的治療大法概括起來有疏肝清熱、清肝解郁、養血。調肝、益氣養榮、清氣化痰、大補氣血、健脾和胃等等。
其次艾灸法、敷貼法、氣功導引法亦多有應用。
元代朱震創制青皮甘草湯。
清代王洪緒創制犀黃丸。
張璐倡大劑人參治法。
蔣寶素用龍膽瀉肝湯。
傅山、高思敬用化巖湯治乳巖,曾多獲奇效。
另外,情志療法,所謂“怡情自釋,把生死之度外,可使心清神安則有可安之理”等療法也多為歷代醫家所采納,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不過對于乳巖的治療法則也 存在不同學派的爭鳴。
如王洪緒主張使用犀黃丸、陽和湯。
而馬培之持反對意見,認為乳巖陽和湯斷不可服,服之是速其潰,潰則百無一生;犀黃丸中因有乳香、沒藥、麝香辛芳溫燥更當忌投;惟逍遙散最為穩妥。
在治療禁忌中,不少醫家 反對攻伐,嚴禁開刀,“開則翻花最慘,萬無一活。
這些治法和禁忌值得現代醫家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