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與“接受”,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人生命題之一。
給予,既是付出,也是愛的一種形式。只有樂于且心甘情愿地付出,不圖回報的給予,才是真正的愛,也才能獲得回饋或接受。這種接受,是付出后的自然折射與回報。這樣的生活、才是平和而充實的。
人人都吝嗇于付出,只是渴求得到,這可能嗎?
殊不知,世界存在著基本的補償機制:我們獲取多少,就需要補償多少;而付出多少,亦可以收獲多少。
腫瘤臨床中,筆者注意到一個不言之秘:凡是樂于幫助其他患者,無私提供各種幫助(包括康復經驗指點、名醫推薦介紹、勇于出手相助)者,康復效果明顯為優。
曾有一位與我同姓、同年的何女士,乳腺癌晚期,左鎖骨淋巴轉移,心臟因為化療而嚴重受損,她就多次默默相助他人。
那時有位遠道而來的陌生女患者,錢財途中被偷,正在哭泣中,她主動關心,二話沒說,掏出1000元給她。
而筆者知道,她家境平常,只是個拿退休工資的返滬知青!當然,這些善者也得到了大家的尊敬。而且,他們就有奇特的康復效果。這類現象非常常見,反面的例子也有。
是因為康復得很好,所以他們更樂于施善?還是他們樂于施善,故有助于康復?我們不敢斷然下結論!
但是,他們樂意于行善施樂,且從中獲得了愉悅,有助于心身康寧,增加了自我積極心理,愉悅中促進了諸多機能的協調和順,這一層機理在起促進康復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古人主張“道法自然”。一如太陽的東升西落,照耀著大地時從沒索取過什么。只是無私奉獻著陽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因為它的無私,所以才能恒常。
人生,難免要依賴他人,故需要奉獻!付出與接受是一對孿生兄弟。只有明白并踐行了這一點,才能享受快樂、幸福及長壽。
因為只知索取者,雖得到時會有一時歡快,但終究是痛苦的;而只有付出,才可能收獲持久且真正的愉悅。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