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筆者接到一位老同學的電話,說是年前感染過新冠,康復后也沒特別不舒服,偶爾會有陣發性干咳,咳嗽時也有點氣急,持續了近一個月,還沒好全,于是做了個肺部CT。
結果還真發現了點問題,左肺中葉發現1.5*0.9cm大小的結節,邊緣也不太光整,考慮原發性肺癌可能,所以建議最好做個穿刺,明確下病理性質,然后盡快做手術。
而他本人,一聽說要肺穿刺,就一口拒絕,認為“穿刺會引起癌細胞轉移”。無論醫生怎么解釋,仍然無法打消顧慮,所以才打電話問筆者,到底該怎么辦?
了解情況后,再結合他本人意愿和情緒,最后我建議他可以先做個PET-CT看看病灶的活性怎么樣!
如果活性不強,那就先觀察,采用中醫治療一段時間,看能不能縮小;
如果活性強,那就做個穿刺明確下,或者直接手術做掉,然后再中醫藥調理。
其實,這樣的案例在臨床工作中也比較常見。大家之所以抗拒做肺穿刺,一是害怕疼痛,二是害怕穿刺誘發轉移,三則擔心會引起相關的并發癥!這期推文,筆者就圍繞這幾點為大家釋疑解惑!
01什么是穿刺?
肺穿刺的學名叫做CT定位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針對肺部腫瘤來說,至少一半以上是通過肺穿刺確診的!其實原理也很簡單,就是用細針穿過皮膚到達病灶部位,然后抽吸部分組織,經過病理學檢測,來確定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
02有沒有必要做穿刺?
很多人不愿意做肺穿刺,是認為沒必要!他們認為既然大概率是惡性腫瘤,那直接手術切除干凈不就好了,還有必要穿刺嗎?!
事實上,穿刺活檢對臨床而言還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CT等影像學手段在癌癥診斷方面仍有很大的局限,它們只能告訴你,你的肺部有陰影,至于到底是炎癥,是良性結節,還是惡性腫瘤,仍無法明確,而病理診斷仍是癌癥確診的“金標準”,通過穿刺可以明確診斷。
對于疑似肺癌患者,肺穿刺活檢的目的是進一步明確病灶的良惡性,以確定是否必須馬上手術,還是先觀察。
很多肺部病灶,尤其是一些較大的磨玻璃結節,雖然CT上看起來像惡性,但與很多良性疾病難以鑒別,每年都會遇到一些病例,影像學看起來是肺癌,手術病理出來卻是炎性假瘤、結核球、曲霉菌球、機化性肺炎等。
這些患者本可以不必承受手術之苦,也沒必要損失一部分肺組織。所以,貿然開刀有時是件危險的事情。
對于那些無法手術的患者,明確下病理性質,再完善相關的免疫組化和基因檢測,用于指導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也能夠幫助判斷預后和評估治療效果。
03穿刺會不會引起轉移?
從理論上講,這種想法也沒有錯。任何對癌組織的刺激,包括針刺、切除、活檢或其他檢查,以及用力揉搓和擠壓等,都有可能會使癌細胞脫落,進入血液造成血道轉移。
而穿刺針進入到瘤體里,再把標本取出來,可能會出現“拔起蘿卜帶出泥”的連鎖反應。如果是癌的話,可能會造成細胞脫落,然后形成轉移。
不過,這也僅僅是理論上的可能。有關研究數據顯示:穿刺活檢導致轉移發生率僅為0.6%,低于1%!
首先,現在采用的穿刺針大多為套管針。在整個穿刺活檢過程中,攜帶腫瘤組織的針芯一直在套管里面,壓根不會與外面的正常組織直接接觸,這樣有效避免了拔針過程出現細胞脫落并外漏的可能,也就避免造成轉移可能!
再者,人體是具有很強的免疫防御機制的,即使套管帶出來幾個癌細胞,并不意味著就出現轉移,這些脫落的癌細胞也會被人體免疫系統所消滅。所以,大家其實不用過于擔心的!
04穿刺安全嗎?
還有一部分人不接受穿刺,可能是出于安全性方面的考慮!這點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再怎么安全,肺穿刺也是一種創傷性的檢查,還是有可能引起肋間神經損傷、氣胸、感染等情況。
不過,就目前的臨床觀察看,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不高,如氣胸的發生率僅10%左右,且大多數為少量氣胸,不需要處理就可以自行吸收。而且,并發癥的發生往往跟操作者的熟練程度、穿刺針于穿刺點胸膜切位線的銳角度和進針次數等有關。
不過,如果你是因為害怕疼痛而拒絕穿刺的話,那就沒必要!一般穿刺前也會打麻藥的,所以,除了打麻藥時的疼痛,其他是沒有太大的痛苦的!
需要注意的是,對于一些老年人,如果沒有特殊不適的情況,還是要減少常規性的體檢,特別是創傷性檢查!
對于耄耋老人,如反復進行創傷性檢查,既不人道,又對他們的健康并無增益;對她(他)們來說,活得舒坦,平靜,少折騰,也許是最大利益所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