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今年52歲,平日里的飲食習慣很不健康,愛吃油膩多肉的食物,從不注意身體保健,這也導致李先生經常感到食欲不振、腹部不適。在妻子的催促下,李先生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慢性胃炎,醫生開了點胃藥,讓李先生按時服用。
但是胃藥都吃了幾個月了,癥狀卻沒有好轉。反而胃口越來越差,腹部有時候還伴隨著劇烈疼痛,體重甚至從之前的90公斤掉到了68公斤,臉色發黃,整個人看上去十分憔悴。
最終,在確診胃病六個月后,李先生再次回到醫院檢查。
而這一次,仔細了解李先生的病史后,醫生進行了更深入的檢查,最終發現李先生胰腺部位有個直徑5cm大小的腫塊,病理檢查確診為胰腺癌晚期,治療難度很大,醫生預估李先生生存期可能不到一年。
“確診胃病才半年,怎么就突然變成癌癥晚期了?還沒得救?天哪!我怎么這么倒霉!”得知檢查結果的李先生,幾近崩潰。
一、胰腺癌被稱作“癌中之王”
胰腺,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器官雖小但作用非凡,在整個消化道內,兼有內外分泌的雙重功能。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2012年全球胰腺癌的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第13名,死亡率占惡性腫瘤第7名。國家癌癥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我國胰腺癌年發病率約為0.00429%,胰腺癌患者在5年之內的生存率僅有5%左右。
雖然胰腺癌發病率較低,但由于早期不易診斷,發現時多為中晚期,同時其惡性程度特別高,素有“癌王”之稱。且胰腺癌肝臟、淋巴結轉移率高,對放化療又不敏感,未治療的生存時間僅為4~6個月,5年生存率<1%,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故早診早治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
二、為什么胰腺癌容易誤診成胃病?
胰腺是人體第二大腺體,也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主要承擔內分泌功能與外分泌功能,與胃部同屬消化系統。因此,當兩者遭到損傷出現病變時,都可能對患者的腹部以及消化產生影響,出現腹痛、消化不良等問題。
另外,由于胰腺藏在我們腹部深處,前頭有肝、膽、胃等器官,一旦胰腺受損,胃部會比較早出現異常,胰腺的痛苦往往就被胃部覆蓋,變得“無人在意”。發病過程中,患者可能會著重檢查胃部,而不受重視的胰腺則在一次又一次檢查中被忽視,“默不作聲”地癌變至中晚期。
三、5個“報警信號”要注意辨別
胰腺癌早期癥狀與胃病相似,病情早期可能表現出食欲不振、惡心乏力等消化道癥狀。而隨著病情的不斷惡化,它不再像是得了胃病,而是會出現其它的典型癥狀:
1、食欲不佳、消瘦
因為消化系統紊亂的影響,胰腺癌患者往往會出現長期食欲不佳、消瘦的情況。
2、腹痛
60%胰腺癌患者以腹痛為首發癥狀,90%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腹痛。
胰腺癌早期腹痛常位于中上腹,其次為左側季肋部;胰頭癌的疼痛常向右側腰背部放射;晚期胰腺癌有腰背部放射性疼痛的癥狀;胰體尾癌的放射疼痛是向左側腰背部。
需要區分的是,盡管胃病也可能出現腹痛,但一般吃藥后即能緩解。而胰腺癌導致的腹痛無法通過胃藥緩解,且呈持續性。
另外,當患者在仰臥與脊柱伸展狀態時,腫瘤導致的疼痛會更劇烈,需要采取蹲下、前傾坐位、蜷膝臥位等姿勢才能使腹痛減輕。
3、體重明顯減輕
胰腺癌造成的體重減輕最為突出,發病后體重會在短時間內減輕,減輕程度可達30斤以上,并伴有衰弱乏力等癥狀。另外,在黃疸之前,患者也常有短期內顯著體重減輕的癥狀。
4、無痛性黃疸
因為胰腺癌的壓迫,患者的膽囊受到影響,導致患者眼睛鞏膜、皮膚表層異常發黃,即黃疸,而這種黃疸通常是無痛的。
5、血糖升高
胰腺癌侵襲,人體內血糖波動會比較明顯。若原本身體健康的人,突然出現血糖升高,并伴隨一系列消化道癥狀,應該留心胰腺健康。
總而言之,胰腺癌擅長“偽裝”,患者要及時關注這些“報警信號”,盡早就醫排查,做到早診早治。
目前,可以利用影像學診斷技術進行針對檢查,如腹部超聲可以顯示胰腺及周邊圖像,有利于直接觀察胰腺的病變情況;CT則可以較清楚地了解病變累及范圍,為腫瘤術前提供評估數據;內鏡超聲可以發現更小的腫瘤細胞,它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對胰腺癌的分期進行判斷,做出更適合的診斷方案。
多種技術混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幫助醫生了解患者胰腺癌的發展情況,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早治療,越高生存率。
四、預防胰腺癌,高危人群盡早篩查
吸煙、酗酒、長期熬夜、高脂飲食等日常生活習慣都是罹患胰腺癌的危險因素,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罹患胰腺癌的概率。
除了盡量遠離高危因素外,5類胰腺癌高危人群建議盡早進行一次癌癥篩查:
①年齡大于40歲,且長期上腹部有明顯不舒服的人。
②本無糖尿病史卻忽然查出患糖尿病人群,此時需高度警惕胰腺癌風險。
③有胰腺癌家族史人群。這類人群患癌風險會顯著上升,需要進行基因篩查,看看基因內是否有胰腺癌隱患,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
④出現不明原因的黃疸。黃疸是胰頭癌最明顯的癥狀,如果發現自己身體出現莫名的發黃,就得注意了。
⑤有反復性胰腺炎的患者,要注意炎癥是否發展病變成了胰腺癌。
對于這些高危人群而言,醫生建議可以首選無創性檢查手段進行篩查,例如B超、CT、MRI、MRCP和血清學腫瘤標志物等。
五、新生物標記可識別胰腺癌早期風險
近日,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研究顯示,一種生物標志物被發現可以用來幫助區分胰腺上的囊腫是可能進展成癌癥還是保持良性。
胰腺癌早診率低,在腹部掃描期間被發現之前悄無聲息地生長,偶然才能發現,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另外,目前缺乏胰腺癌早期檢測策略,無法在潛在可治愈的階段識別患者,所以,開發更準確的高風險IPMN生物標志物十分重要。
這意味,若將該方法用于分類胰腺上癌變風險最高的病變,將有望在它們開始擴散之前將其去除,降低胰腺癌的發病率和致死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