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8屆St.Gallen國際乳腺癌大會(SGBCC 2023)于奧地利維也納當地時間3月15-18日召開。全球乳腺癌領域專家積極參與、探討乳腺癌領域研究進展,并將形成每兩年更新一次的St.Gallen乳腺癌國際專家共識。
在此次會議上,浙江省臺州醫院曹飛麟教授團隊帶來了一項我國多中心、開放標簽的II期臨床試驗(P004),旨在評估高危早期或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經曲妥珠單抗輔助治療后,延長吡咯替尼(口服不可逆的泛HER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靶向HER1、HER2和HER4)輔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醫脈通編輯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方法
該研究為一項在中國23個中心進行的多中心、開放標簽的II期臨床試驗。納入高危早期或局部晚期HER-2陽性、已知激素受體狀態的乳腺癌患者,并在6個月內完成1年期的曲妥珠單抗輔助治療。
高危患者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之一:N≥1;T≥2;新輔助治療后未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CR);新輔助治療后出現pCR,但T≥5cm或N≥2;或T<2cm,但Ki67高表達,組織學III級或伴淋巴結微轉移。
符合條件的患者行6個月或1年口服吡咯替尼(400mg/天)治療。主要研究終點為2年無浸潤性腫瘤復發生存率(iDFS)。
結果
在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間,141例符合條件的女性患者入組并接受了吡咯替尼治療。
11例患者未進行療效評估(兩周內因不良事件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將130例患者納入全分析集,其中94例患者接受了1年吡咯替尼治療,36例接受了6個月吡咯替尼治療。全分析集患者的基線特征見表1。
表1. 全分析集患者基線特征
截至2022年10月10日,中位隨訪時間為24個月(IQR,18-34)。6例患者(4.6%)發生iDFS事件,其中3例(3.2%)行吡咯替尼治療1年,3例(8.3%)行吡咯替尼治療6個月。
最常見不良事件為腹瀉(79.4%),其中43例(30.3%)患者發生了3級腹瀉(表2)。未觀察到4級及以上不良事件。
表2. 發生率≥10%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
結論
在曲妥珠單抗為基礎的輔助治療后,延長吡咯替尼輔助治療對高危早期或局部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潛在療效。后續研究正在進行中,以明確延長吡咯替尼輔助治療的長期獲益。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